正文 第15章 教育思想的主體(1 / 1)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體。

針對中國傳統教育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先生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的現狀,陶行知主張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強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受到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關於“生活即教育”,他是這樣說的:“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還說“生活決定教育”。在他看來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

在對待傳統教育的問題上,他反對“老八股”。他不無諷刺地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反老八股、老教條,是五四運動的一個極大的功績,也是他的生活教育論的一個特點。

陶行知在《普及教育運動小史》一文中寫道:“這十幾年來我有時提倡平民教育,有時提倡鄉村教育,有時提倡勞苦大眾教育,不知道的人以為我見異思遷,我喜歡翻花樣,其實我心中隻有一個中心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我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沒有機會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教育。”讓廣大的平民百姓受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是他的生活教育論的第二個特點。

陶行知憧憬美好的未來,號召廣大教育工作者和人民一道“共同創造一個獨立、自主、平等、進步、幸福的新中國”。緊密結合反帝、反封建、爭民主的鬥爭,這是他的生活教育論的第三個特點。

“社會即學校”是對待傳統教育中的封閉性的一種挑戰。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基本上是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的。這主要是和社會形態有關。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小農經濟,不可能有開放的教育製度,而且在“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下,一心隻讀聖賢書,導致教育同實踐相分離,同生產勞動相脫離,隻培養智力,不培養能力,完全是為辦教育而辦教育。教育完全成了消費事業,不能為生產提供優秀的勞動者,使社會生產缺乏後勁。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學校”,這是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提出來的,在這裏教育不是少數貴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張把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

針對傳統的教授法,在教學論方麵他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法、學法、做法應當是合一的。”“事怎樣做就應當怎樣學,怎樣學就應當怎樣教,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明確闡述了教和學、學和做、教和做的關係。教師教學要以學為根據,為學服務,教的原理要根據學的原理。在教學方法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這種以做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雖然有些片麵強調了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忽視了間接經驗和理性認識的重要性,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以反對傳統教育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為出發點的,主張把培養能力和思考能力結合起來手腦並用,因而具有積極的意義。

培養特殊人才的思想,重視師範教育。陶行知1938年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選取有特殊才能的難童,進行培養人才的幼苗實驗。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辦開放式學校,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自主精神。在《育才學校創辦旨趣》一文中,他說:“我們在普及教育運動實踐中,常常發現老百姓中有許多窮苦孩子有特殊才能,因為沒有得到培養的機會而枯萎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這個民族的損失,人類的憾事,時時在我的心中,提醒我中國有這樣一個缺陷要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