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他創辦了安徽公學,並任校長,用“義則居先,利則居後;敬其所長,恕其所短”作為自己做校長的準則,並倡導師生應相親相愛、共學共事、共修養、共生活、共甘苦。他深刻認識到平民教育的偉大意義,深刻指出:“中國以農業立國,一百個人中有八十五個住在鄉村裏。”因而他大力開展平民教育運動,上下求索,八方奔波,去為農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以實現他那要讓農民“成為快樂的活神仙”的美好理想。

1926年,陶行知開始其鄉村教育的艱苦創業。為解決農民後顧之憂,解決農家幼兒受教育問題,他大力開展創辦鄉村幼稚園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

1927年,他在南京創辦了我國第一所試驗鄉村師範學校——曉莊師範學校。在這裏陶行知提出了他的偉大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1928年,他提出師範學校和小學總的培養目標是具有“康健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的創造性人才。他尖銳指出:“全民族的命運都操在小學教員手裏”,“中國之所以受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和帝國主義之宰割,追到根源,也要算教書先生為罪魁”。這些話表明了他對小學教師地位和作用的極端重視和殷切期望,具有振聾發聵的啟迪作用。

1930年,他在《曉莊三歲敬告同學書》中滿懷深情地說:“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因為他愛人類,他愛人類中最多數最不幸之中華民族;因為他愛中華民族,所以他愛中華民族中最多數最不幸之農人。”陶行知出身貧寒農家,自幼飽嚐農家孩子為得到受教育機會而受的艱辛,因而傾注滿腔心血和無限摯愛去為貧苦農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這一發自內心的、誠摯博大的愛心是促使他奮鬥一生的最深刻的動力和原因。正因為如此,他終生艱苦卓絕,雖九死而不悔。曉莊的革命實踐和巨大影響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當局派軍警封閉了曉莊學校,下令通緝陶行知,使他被迫流亡日本。

1931年,他回國隱居上海,用筆名發表文章,抨擊不抵抗主義,主張抗日救國。他倡導“科學下嫁”運動,編輯《兒童科學叢書》、《大眾科學叢書》,號召把科學帶給人民大眾和千萬兒童。時至今日,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仍很落後,科教興國任重道遠,這不能不使我們從心底欽佩陶行知的遠見卓識。這一年陶行知在《手腦相長歌》中寫道:“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歌詞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批判了舊教育,倡導了新思想,至今仍能給我們莫大的啟迪。

1932年,陶行知發起普及教育運動,在上海郊區大場創辦了“山海工學團”,引導工人、農民邊勞動邊讀書,這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實實在在進行平民教育的最真誠的實踐。陶行知從他對人民的真切摯愛出發,以他對人民子女極端負責的精神,嚴厲警告某些糊塗先生:“你的學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筆下有冤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些話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銘記在心裏的,應該看到世界上最不可饒恕的罪過是毀滅人才的行為,毀滅了人才便是毀滅了希望和未來,是以陶行知說在教師的手裏握著人類的命運。對此現實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牢牢記取,在實踐中更要慎之又慎,不要做那誤人子弟的糊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