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在中國人民大學(2 / 2)

1966年5月,中央決定調他去北京市委任文教書記,他又一次請求中央免調,並向當時的中組部副部長趙漢申明了三條理由。其中他指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標是願做一個大學的好校長。“我是個教書匠,我也樂意當教書匠,而不想當官”。他說,是革命形勢與黨的工作需要,長期將自己推到黨、政、軍的領導工作崗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學劍不成書誤了,脫胎未淨神難肖”,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心跡。但他這次的免調請求最終未被批準。這樣,他便在鄧拓被撤職後接替了鄧拓過去的工作。

郭影秋雖然離開了人大,但他始終對其充滿了感情。文革中,中國人民大學陷入停辦狀態,他萬分焦急。1976年後,他開始為恢複中國人民大學而日夜操勞。他向有關方麵正式表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師資力量、圖書資料基礎較好,聚集不易,散掉可惜。幾億人口的國家,三百多所高等學校是遠遠不夠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培養政治理論師資的高等學校。

當中國人民大學被撤銷、教師都重新分配工作時,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按建製集中分配到幾所大學去的辦法,以保存這批力量,這為日後迅速恢複中國人民大學奠定了可靠的基礎。1977年春,他強忍著沉重的病痛召集一部分原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幹部座談了複校問題,會後將大家的意見整理成報告,委托吳玉章生前的秘書王宗伯設法送給鄧小平。1977年12月18日,教育部部長李琦在全國招生工作座談會上說:“中國人民大學肯定要恢複,但工作不能等,複校前可以先招研究生。”與會的原人民大學教務部主任胡林昀專程到醫院向郭影秋彙報了這個好消息。郭影秋萬分喜悅,即委托胡林昀盡快把中國人民大學原負責人召集起來通報這一情況,商議落實研究生的招收工作,並要求趁熱打鐵,抓緊進行複校的各項準備工作。

1978年3月24日,教育部劉西堯部長特意去積水潭醫院,向郭影秋傳達了鄧小平關於恢複人大的指示。次日一早,郭影秋把胡林昀、李思宇(原人大黨委辦公室主任)召集到醫院,向他們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並提出了複校的一係列具體意見,由胡林昀整理成文,第二天上報教育部。1978年7月7日,中共中央批準下達了國務院關於恢複中國人民大學的文件,並任命成仿吾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郭影秋熱愛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中國人民大學,為完成中央交給的複辦中國人民大學的任務,他架著雙拐,來回奔走,同有關單位負責人聯係人員、校舍、物資回歸問題,親自主持各種會議,周密細致地安排各項工作。

他帶著傷痛,為讓二炮讓出校址而親自到處奔走呼籲。後經中央軍委作出決定,二炮機關逐步撤出了人大校址,人大得以逐步恢複正常的教學、科研活動。經常情況下,每次開會他都同大家一樣連坐三四個鍾頭,開完會回到醫院像得了一場大病似的,不能吃、不能喝。很多同誌建議把有些會議挪到醫院病房舉行,他堅決不同意,寧願自己多承受疼痛艱辛,也不願絲毫影響工作,這就是他的信條。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全校教工和幹部克服重重困難,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正式招生、開學上課。隨後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學和生活條件逐年改善,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批有用之才。

複校隻幾年時間,人大就遠遠超過了8年前的規模和水平。人們看到學校今天的發展,很自然地聯想到郭影秋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恢複和振興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很自然地聯想到他在1978年7月26日複校大會上對全校師生員工的勉勵:“時間是寶貴的。我們從現在起步到本世紀末的時間大約是7億秒。7億秒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天文數字。如果我們能一秒秒地思考問題,一秒秒地處理工作,一秒秒地培養青年……就是說,爭分奪秒地大幹快上,我們會在1年、3年、8年、12年之內,飛躍前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