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郭影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祖輩從異鄉逃荒到蘇北,舉目無親,家無片宅尺土,直到其父親時,還做地主家的“住房戶”、“種地戶”,住地主家的房、種地主家的地,除繳納苛重的租稅外,還要無償為東家服各種勞役。到郭影秋四五歲時,家中才少有房屋和土地。自他本人往上數,家中好幾代沒有一個讀書人。他父親覺得這也許是被人輕侮的重要原因,因此,下狠心要讓這個聰穎的孩子讀書。

郭影秋從七歲起開始進入私塾學習,在短短的幾年內,他便讀完了《四書》、《五經》,初步奠定了傳統文化基礎。這所私塾的老師會寫古體詩詞,經常給他們講些音韻格律方麵的知識,並規定年紀稍長的學生每天寫首古詩,致使他日後有可能成為一個詩人。

1929年秋,郭影秋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無錫國專。無錫國專是經學大師唐文治為培養國學專門人才而設立的一所專科學校。郭影秋在這裏學習時,曾直接聽過唐文治、陳柱、錢基博等著名學者的課。當時,國專設立的課程有經學、經學史、宋學(理學)、漢學(考據學)、音韻學、文字學等。無錫國專的學習生活,使他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1930年秋,他轉學考取了公費的無錫江蘇教育學院。在這裏,他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等課程。當時,教育學院的院長是國民黨CC派頭目,在學校實行法西斯統治,這引起了多年目睹國民黨政治黑暗與腐敗的郭影秋的強烈不滿,他無心再循規蹈矩地學習學校規定的功課,而是開始考慮社會實際問題,探索人生應走的道路。在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當時流行的各種新興的社會科學書籍,蘇聯的普羅文藝以及我國“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如魯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特別是在這時,他還秘密閱讀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這些馬列主義著作把他的思想引入新的境界,提高了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

郭影秋尤其喜歡曆史,他在念私塾、讀高小、上師範時閱讀了各種史書,曾饒有興趣地讀過各朝各代的曆史演義,還曾熟讀過《左傳》、《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學名著,為日後深入研究曆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革命的需要,他投筆從戎,參加了革命隊伍。雖然長期帶兵打仗,但他秉性不改,仍酷愛讀書、寫作,即使在馬背上也堅持如故。例如,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以豐富淵博的曆史知識和嫻塾的文藝創作才華,親自動手創編了《揭竿起義》、《嶽飛之死》、《黃天蕩》等曆史劇,這些劇目在湖西抗日根據地一帶廣為演出,鼓舞了軍民的抗日鬥誌,增強了人們抗戰必定勝利的信心。

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擔負著繁重的黨、政、文等領導職務,工作繁忙,但他還是始終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曆史、文學、教育學等各方麵的知識。即使重病在身,他也手不釋卷,筆耕不輟。

無論是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都始終不廢讀書治學,學習理論,研究文史,寫詩填詞,撰寫著述。他既是教育家、詩人,又是曆史學家,是一位“兼資文武、德才兼備”的學者型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