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無錫“國專”與唐文治(1 / 2)

無錫“國專”創辦於1920年12月,原名“無錫國學專修館”,由錢唐人施省之(名肇曾)捐資,聘唐文治為校長。校舍是租用惠山腳下錫商山貨公所的兩幢樓房。據說第一次招生,報名者近千人,隻錄取了正額二十四名,附額(備取)六名。1922年,錫人孫鶴卿(名圻)在無錫城內前清訓導署舊址,重建尊經閣,縣公署函請“國專”遷入。陸勤之又籌款建宿舍樓房五楹,這樣就確定了“國專”後來在無錫城內學前街的校址。

1927年,改名為“國學專門學院”。1929年經國民黨大學院特派柳詒征、薛光銪兩人來校切實調查,報告為辦理完善,旋於當年9月20日批準立案。奉教育部令改名為“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參照當時國立大學中國文學係各項規章辦理,實行學分製,修學期三年,正式成立校董會。教育股校董:錢基博、錢基厚、顧倬、高陽、顧寶琛、秦冕鈞、孫家複、陶守恒、陳輪、馮振,錢基博任董事長;經濟股校董:唐滋鎮、蔡文鑫、孫宗海、榮宗錦、榮宗銓、楊壽楣、楊壽彤、華之巽、薛弦明、丁彥章、吳雲山、張廷桂、任傳榜,唐滋鎮任董事長。規定辦學宗旨為“研究本國曆代文化,明體達用,發揚光大,期於世界文化有所貢獻”。行政組織,唐文治總理全校,下設秘書、教務、總務、訓育四處。另設三個委員會:教訓軍合一委員會;招生委員會;畢業考試委員會。校長為當然主席。重要會議兩種:校務會議,由校長、秘書、教務、總務、訓育主任、教授代表組成;教務會議,由校長、秘書、教務主任、教授、教務員組成。總的校長職權高於一切。這一切似乎很平常,但在當時從江蘇全省,甚至從全國範圍看,“國專”卻是一所特殊性質的學校。1931年國聯會教育科的唐克爾、培根來校參觀後說:“我們來中國看過很多學校,讀的是洋裝書,用的是洋筆,充滿洋氣。這裏才看到純粹中國化的學校,才看到線裝書和毛筆杆,並希望這所繼承中國文化的學校能夠發揚光大。”這話從表麵上看並無惡意,其實帝國主義者希望中國社會永遠停留在線裝書和毛筆杆時代,乃是真話。這件事足以說明“國專”是怎麼樣的學校。另外唐文治自製的校歌,歌詞是:“五百載,名世生,道統繼續在遺經。乾坤開闊,學說何紛紜。惟我中國,教化最文明,上自黃帝迄孔孟,先知先覺覺斯民。大道行,三代英,我輩責任詎敢輕,勉哉,勉哉,儉以養德,靜以養心,建功立業,博古通今,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從中清楚地說明“國專”是怎麼樣性質的學校。

“國專”向來隻招男生,1922年起,為擴大招生來源,兼收女生。到1934年,因校舍不敷,於是逐年修建了幾座樓房,又擴建了圖書館。當時在校學生都負擔過建築捐。為了建築捐,有人曾將掛在飯廳上的一副板對,對句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把“道義”改成“酒甏”,“著文章”改成“鑄銅鈿”。學生的不滿情緒,可以想見。其實那時私校向學生收建築捐,是很通行的事。

抗戰前一年全校學生有三百多人,七個班,正科三年,分甲、乙六班。另設一個補習班,入學程度較差的,先讀補習班,再升入正科。“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麻痹青年,不讓學生預聞國事,曾提出“讀書救國”、“讀經救國”等口號,而“國專”以崇聖讀經別樹一幟,所以很受教育部青睞。唐文治計劃在無錫郊區,另購校址,大事擴展。後在寶界橋旁購定校址50餘畝,計5年請工程師江應麟繪成校舍設計全圖。1938年春,唐文治親臨奠基,準備興工(後因抗戰擱淺),當場朗誦四句祝詞,詞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蔚起,中國太平。”這時可算是“國專”全盛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