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點,唐文治準時到校辦公,中午11點離校,風雨無間。有特別事故,下午校長室裏偶然也會看到他巍然高坐著。唐文治在55歲(辦“國專”的那年)雙目失明,隻能依靠聽覺來了解一切。他的聽力似乎特別敏銳,任何冗長的文件,經人口誦一遍,就能完全了解(平時閱讀書報,也靠別人口誦),他還經常由仆人攙扶光臨到教室、飯廳、宿舍了解學生遵守秩序情況。“國專”的飯廳秩序是比較突出的,幾百人在一個飯廳裏進膳,從來沒人小聲講過話,也算真正實行了“食不語”的“聖訓”。每周一的“紀念周”會,唐文治不僅每次參加,而且每次講話。內容不外勤勉學生如何正心、誠意、進德、修業。這些叫人厭膩的老一套,真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好在他很懂得學生心理,講話時間最多不超出二十分鍾。每一學期,總有幾次名人演講,內容包括文史、哲學、藝術、時事等。當時國學大師章太炎住在蘇州,來講學次數較多。他說的一口餘杭話,又喜旁征博引,很不易懂,幸有隨從弟子作快速板書及記錄,才解決了一些聽眾的困難。
“國專”校曆上有兩條特別規定:第一,孔子誕辰紀念,休假一天,舉行紀念式。第二,每學期要舉行一次全校國文競賽。校長出題,全校學生每人同時寫一篇一唱三歎的文言文。評閱完畢,名列前茅的還有獎品。唐文治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任內,有此同樣規定。還辦過“國學傳習會”,每星期天,集學生於禮堂。講解之先,諸人向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禮。逢孔誕,舉行祖典,佾舞畢備,鍾鼓齊鳴。每學期,也有一次國文大會,前列的還有金銀牌獎賞。
“國專”對學生出入管理,向不嚴格,隨著形勢變化,1935年起突然加緊,除星期日外,每周每人最多隻能請假外出兩次,而且必須準時返校,如超過時間,回來訓育處定然找你麻煩。因此訓育處跟學生經常發生爭吵,後來校長室出布告有“如不遵守校規,定予嚴懲不貸”等語,才平壓下去。
“國專”的課程設置,除必修科目跟當時一般大學的中文係相仿外,選修科目分義理、詞章、考據三大類,讀的都是專書,不采用通論或概論。如第一類經學,重點讀的是論、孟、學、庸、孝經,由唐文治親自講授;子學,重點讀的是老、莊、荀、墨、管。1935年又添設了教育學(由江蘇教育學院的童潤之來校兼課),規定學生於修業最後一學期(跟大學畢業生一樣)須拱畢業論文一席,及格的給予一學分,借以提高畢業生身價。
“國專”學生會出版過《國專月刊》,創刊於1936年2月,到抗戰後停刊。內容登載師生學術性作品,每學期一卷(五冊),全年兩卷(十冊),借以向外交流。“國專”圖書館有新舊書四萬多冊,舊書中,元、明善本兩千多冊。
抗戰軍興,學校遷入上海租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遷到廣西北流,旋在桂林穿山購地建屋,暫時安定下來,敵陷衡陽,桂林疏散,又輾轉播遷到蒙山和瑤山。勝利後遷回,分上海、無錫,兩處上課。1949年江南解放,大部分學生隨軍南下,學校無形解散,“國專”至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