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從十二月會議到六屆六中全會(3)(2 / 3)

這五年中間有過許多重大的事變。反對五次“圍剿”的英勇鬥爭,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中央到達陝北地區,創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渡過黃河東征,以及後來的西征——這是一係列艱苦卓絕的鬥爭。由於日寇進攻華北,引起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我黨在一九三五年發表了“八一宣言”和十二月決議,一九三六年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發生,實現了全麵抗戰,中國革命發展到了抗日民族戰爭的新階段。現在抗戰已經進行一年多了。

在這許多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事變中間,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解放而英勇鬥爭,發揮了模範作用。張聞天:《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開幕詞》,《張聞天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頁。

開幕詞提出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是:在抗戰的新階段前麵,總結一年三個月民族抗戰的經驗與教訓,正確估計目前形勢,克服當前困難,使抗戰走向勝利的前途;要確定明確的方針,使我們黨進一步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使我們黨成為廣大的群眾性的黨,以保證抗戰的勝利。

(4)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和張聞天的組織報告

毛澤東於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作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是這次全會的中心議題。毛澤東對15個月來抗戰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對當前抗戰形勢作了科學分析,對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理論與實際結合上作了曆史的辯證的論述。張聞天於1938年10月15日作了題為《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與黨的組織問題》的報告。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組織報告的提綱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0),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版,其中“緒論”部分以《組織工作要中國化》為題收入《張聞天選集》。毛澤東的政治報告“規定了我黨政治路線”,是起指導作用的,“組織工作就是要保證這條政治路線的完成”。張聞天的組織報告確實體現了組織工作與政治路線之間的這種關係,是同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密切配合,互相呼應的,是從統一戰線的組織工作與黨的組織工作方麵對政治報告的貫徹與發揮。

毛澤東在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針。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係的。對於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和民族形式分離起來,是一點也不懂國際主義的人們的做法,我們則要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毛澤東《論新階段》的一部分,以《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2卷。毛澤東將“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為“使馬克國主義在中國具體化”,見該書第534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張聞天在組織報告中提出“組織工作中國化”的方針。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方法是國際性的,但我們是在中國做組織工作,一定要嚴格估計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族習慣、道德的特點,正確認識這些特點,再來決定我們的鬥爭形式、組織形式、工作方法。我們要的是國際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我們要使組織工作中國化”。他指出:“將外國黨的決定搬到中國來用,是一定要碰釘子的。所以不僅要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原則,而且要在民族環境中來實現這些原則”;“我們要有原則性,還要有具體性,要根據各地的情況實現我們的原則,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張聞天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226頁。

在談到宣傳教育工作時,張聞天又提出了“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方針。他說:“宣傳馬列主義,提高全國的理論水平。特別要注意於以馬列主義的革命精神與革命方法,去教育共產黨員與革命青年。並以此去研究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研究中國曆史與中國文化的各方麵。要認真的使馬列主義中國化,使它為中國最廣大的人民所接受。”《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0),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622頁。以下引用組織報告均據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