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各組同誌將通過調查整理出的材料彙集到張聞天那裏,張聞天綜合研究後親自寫成調查報告。5月18日印就,即送延安毛澤東、中央書記處、中央黨務研究室等。這就是《賀家川八個自然村的調查》《賀家川八個自然村的調查》,1943年10月由中共西北中央局調查研究室出版,署名延安農村工作調查團,書名為《陝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鄉八個自然村的調查》。1986年9月人民出版社將這篇調查報告同《晉西北興縣二區十四個村的土地問題研究(報告大綱)》合在一起,以《神府縣興縣農村調查》的書名出版(後引此書不再標明版本),署名張聞天。。這篇調查報告在1943年10月即公開出版,全文約5萬字,分41節,附統計表格38張,用確鑿的材料敘述了賀家川等八個自然村的基本情況(1-8節)、生產力(9-19節)和生產關係(20-34節)的狀況以及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麵(35-41節),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作出了估計。
(2)興縣調查
1942年4月13日,張聞天率調查團東渡黃河到達興縣,又因敵情關係,未能深入晉西北內地,自4月22日起即在晉西北區黨委駐地興縣碧村及興縣範圍內的村莊做調查。張聞天住在碧村對麵的任家灣。
張聞天和他的調查團原來隻準備調查幾個村子。晉西北區黨委的同誌表示想派一些負責同誌參加,一起到下麵調查,請張聞天指導。這樣,興縣調查的隊伍就擴大了許多,晉西北黨、政、群幹部有40多人參加進來,調查的範圍為14個自然村:碧村、任家灣、黑峪口、唐吉、桑蛾、中莊、高家村、西坪、趙家川口、馮家莊、花園溝、柳葉村、碾子村、高家溝。張聞天親自設計調查表格,商定調查組織,製訂實施方案。興縣調查仍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為主題,深入自然村按戶調查為基本方法。出發之前,他召開全體調查人員會議,作了《神府調查經驗談》的報告。
張聞天到興縣調查不久,敵人於1942年5月起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直奔晉西北地區的政治中心興縣。在緊張激烈的反“掃蕩”戰爭中,調查團與晉西北黨政機關部分人員隨敵情變化,自5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次疏散到黃河西邊神府縣境。據張聞天《農村調查日記》載:1942年5月16日因敵入興縣,於早上過河;5月21日上午過河東、返任家灣原住地。這是第一次。第二次,6月25日因敵情關係轉移河西,晚12時到後楊家溝;7月20日下午過河回任家灣。第三次,8月9日情況緊張又過河西;8月17日上午動身,下午2時回任家灣舊址。此外,張聞天還因牙痛於7月31日下午同甘泗淇一起過河西診治,8月4日下午返回河東。張聞天雖在黃河兩岸來回奔波,但對調查工作卻一點也不鬆懈。張聞天親自調查了任家灣和碧村,整理出調查報告《碧村調查》,著重研究土地占有變化和租佃關係。其他同誌在張聞天指導下分別寫出各個自然村的調查材料。可惜這些材料都已亡佚,估計是1947年3月黨中央從延安撤退時銷毀了。
6月底《碧村調查》等興縣14個自然村調查材料分別整理完稿以後,張聞天即有計劃地在七八兩月連續召開座談會,將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在階級關係問題(7月8日至9日,三次)、土地問題(7月13日至14日,兩次)、租佃關係問題(7月23日至26日,四次)、村政權工作問題(8月18日至23日,六次)等座談會上,張聞天作了多次重要發言(留有記錄者七次)。此外,還有兩次正式的報告會:7月27日至30日作《土地問題研究》報告,8月30日至31日作《村政權及其他》報告。均見《洛甫同誌在晉西北的言論》(記錄)。
張聞天在興縣調查時還寫了《興縣十四個自然村的土地問題研究》。此文當時沒有刊印。收入《神府縣興縣農村調查》一書,題目改為《晉西北興縣二區十四個村的土地問題研究(報告大綱)》。這個研究報告大綱對這一未經土地革命的地區,在抗日戰爭期間農村階級關係的變化、土地占有的變化、借貸關係的情況等作了分析,特別著重分析了租佃關係的變化與執行政策的狀況,提出切實掌握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發展農村經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