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離開綏德趕回延安,是為了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從1943年3月16日至20日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主席、書記處主席,決定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組成。從此,張聞天正式離開了書記處,但他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同時擔任新設立的政治局和書記處的兩個助理機關之一的中央組織委員會的委員。《中共黨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頁。中央組織委員會由劉少奇、王稼祥、康生、陳雲、張聞天、鄧發、楊尚昆、任弼時組成,劉少奇兼書記。
對於自己在黨內職務的變動,張聞天思想上早有準備,也就安之若素了。
(2)寫《出發歸來記》
三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張聞天集中精力總結一年多來調查研究的體會,於3月27日寫成《出發歸來記》《出發歸來記》全文收入《張聞天選集》。以下引述均據該書。,作為向黨中央的報告。
張聞天出發調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補課”,補缺乏基層實際經驗這一課。他總結一年多的調查工作,認為最重要的收獲在於“衝破了教條的囚籠,到廣闊的、生動的、充滿了光與熱的、自由的天地中去翱翔”,認識到“以後有向著接觸實際、聯係群眾的方向不斷努力的必要”。這是張聞天思想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主要是在哲學世界觀方麵,因此帶有根本性質。從此,他完全、徹底地摒棄了主觀主義的學風,自覺地向著理論與實際聯係、領導與群眾結合的方向不斷前進。
張聞天體會到,隻有同實際、同群眾保持經常的聯係,才能把握生動活躍、變化多端的現實生活,正確地決定我們的任務與政策。他說:“一個真正唯物論者的起碼態度,就是一切工作必須從客觀的實際出發,必須從認識這個客觀的實際出發。”“整頓三風,對於一個共產黨員是否有實際的效果”,可以拿他是否從實際出發辦理一切事情這個標準加以測量。張聞天從自己到陝北、晉西北調查的實踐中概括出知識分子出身的黨員實現自我改造的途徑:首先是徹底擊破阻止他們走向實際的思想壁壘,然後是在行動上真正同實際,同群眾接觸起來。他認為,延安一年來的整風運動已經做了第一步工作,現在必須以第二步的工作來充實。張聞天還進而指出:“接觸實際,聯係群眾,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終身事業”,應該“真心誠意向著接觸實際、聯係群眾的方向長期努力下去”。他從哲學的高度闡明,這個方向沒有盡頭,但隻要努力去做,就會有好的結果。“這個無窮的方向,也就這樣在我的長期努力所獲得的有限的結果中能夠被一步一步地體現出來”。反之,“任何共產黨員,即使他過去既接觸實際,又聯係群眾,隻要他一旦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他就會硬化起來,走進老布爾什維克的博物館,做曆史的陳列品”。
張聞天認為,是否真正的唯物論者,不僅在於他口頭上是否承認和宣傳唯物論的普遍原則,主要看他實際行動是否真能這樣做。張聞天的可貴之處正在於此。他一旦把握了真理,就身體力行去實踐真理。出發歸來後,他又立即投身於對陝甘寧邊區工業的調查;抗戰勝利後,張聞天即主動要求到東北從事地方工作,都說明他是言行一致的真正的唯物論者。
在《出發歸來記》中,張聞天還結合一年多的切身體驗,對調查研究的意義、對象、原則、方法作了係統、深刻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