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下篇1977—1982:鄧小平推動曆史轉折打開新路(27)(3 / 3)

從5月21日起,政治局擴大會議分五個組討論了八天,到29日結束。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每天出一期《快報》,及時通報各組討論中提出的主要意見。

起草小組認真考慮了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作了不少修改,除詞句的修改外,實質性的修改有五十多處,還增寫了一節(第36節),產生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六月四日修改稿)》。同時,寫了《關於曆史決議修改情況的彙報(一九八一年六月五日)》。從這個彙報中,既可以看到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中提出的主要意見,又可以看到研究、吸收這些意見後的修改情況。

《曆史決議》6月4日修改稿和《關於曆史決議修改情況的彙報》一起印發給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誌,請他們再提修改意見。意見反饋回來以後,胡喬木等吸收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又作了修改,成為《關於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一日修改稿)》,再次印發給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同誌。經過這樣兩次反複,政治局擴大會議對決議的討論和修改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提交中央全會討論了。

8.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曆史決議

中央常委決定,十一屆六中全會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預備會,從6月15日開到25日。前麵八天分組討論《曆史決議》;後麵三天討論改選、增選中央主要領導成員。第二段是正式會議,從6月27日到29日,共三天。計劃27日通過決議,28日進行選舉,29日通過公報。

從6月15日起,開始分組討論決議草案。胡喬木在5月19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幾點說明》作為“六中全會參閱文件四”發給出席會議的195位中央委員、114位候補中央委員和53位列席者。起草小組成員分別在各小組對《曆史決議》的起草和修改情況作了一些說明。鄧力群6月17日在西南組作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一些說明,介紹了鄧小平、陳雲幾次重要談話的基本內容,對決議八個部分的重點作了說明,講得比較全麵、扼要。六中全會秘書組立即把它列為“六中全會參閱文件八”,印發給參加會議的同誌。

在六中全會預備會審議決議稿的同時,還征求了參加四千人討論的中央黨政軍機關近一千人的意見,還征求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的意見。

經過七天分組討論,到第八天,6月22日下午,中央常委召開各組召集人碰頭會,著重討論根據預備會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對決議稿怎樣進行修改。會上,鄧力群彙報了根據大家意見進行修改的情況,各組召集人提了補充修改意見。幾位常委都講了話。

鄧小平講話,首先給《曆史決議》“敲定”。他說:

又聽了好多新的意見。沒有時間了,這個稿子要定下來了,有些問題可以不放到這個文件來解決。

總的說來,這個決議是個好決議,現在這個稿子是個好稿子。我們原來設想,這個決議要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誌的功過是非,使這個決議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曆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我想,現在這個稿子能夠實現這樣的要求。

核心問題是對毛澤東同誌的評價,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

鄧小平還就討論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作了解釋。

召集人碰頭會開得生動活潑。在鄧小平講到有關“路線問題”時,陳雲、胡耀邦等常委都插話說明、解釋。

鄧小平說:我們說不提路線,從哪裏提出這個問題呢?就是“文化大革命”毛主席這樣的錯誤算不算路線?從這裏考慮到,過去我們講的好多“路線”錯誤用得並不準確,而且很多用得混亂。

陳雲接過話來說:翻來覆去想了之後,喬木講,講路線,曆史上用慣了,用到誰頭上就不得翻身,還要上掛下聯。“文化大革命”中就用得更濫了。所以這個問題我讚成現在稿子的提法。

鄧小平接著說:就是不講這些是路線錯誤。過去我們講多少次路線鬥爭,好多已經推翻了。明顯推翻的就是彭、羅、陸、楊,彭、黃、張、周,這個叫第幾次?……過去的路線鬥爭,已經推翻了兩次了嘛。過去羅章龍算路線鬥爭?瞿秋白隻三個月,李立三不到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