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關於經濟工作的座談會上講話,對“中國式的現代化”又一次作出具體解釋。他說:“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他依據一個統計材料,列舉了占世界前五位的科威特、瑞士、瑞典、挪威、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第一次提出在我們現有人均不到三百美元的基礎上,提高兩三倍,“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的目標。鄧小平還提出:“要用經濟辦法解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工作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弄虛作假,不能空喊口號,要有一套科學的辦法”;“真正鼓幹勁,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貫徹以調整為核心的“新八字方針”是為了“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又比較快的發展速度”;“現在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擴大企業自主權,這一條無論如何要堅持”;等等。
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鄧小平再一次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進行完整的闡述。鄧小平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談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做出了鮮明的回答。鄧小平指出:中國實現現代化“確實是一場新的革命。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他具體指出:“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他還指出:“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製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合作是不可能的。應該充分利用世界的先進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資金,來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鄧小平還特別明確地提出一個重要觀點:“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他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能說隻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回答“你們那個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提問,明確提出中國式四個現代化的“小康”目標。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