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網絡與網絡文化的發展(2)(3 / 3)

這種多樣性可以帶給他們好處,同時也是網絡文化吸引人的關鍵所在。寬容性還表現在自由性上。自由又分為技巧的自由和內容的自由。寫作技巧的自由表現為多媒體藝術展示,也表現為網絡文化所特有的語句構成。

如《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大量應用了網絡聊天的習慣用語和BBS的情景渲染。當然,網絡文學的起因不僅僅是為了文學,更是為了個體自身體驗的表達、情感的宣泄,所以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沒有禁忌,內容的自由給予文學創作者以心靈上的解放。很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十多年前在由朦朧詩引發而成的現代主義詩潮中遠赴海外的詩人,現在也在網絡上重新展示他們的風采。

(二)主動性

網絡文化的締造者——極具個性的網絡世代,通常擁有強烈的獨立性及自主性,因為他們是積極的信息尋求者,而非以往被動式的信息接收者。網絡新生代所獲得的這種前所未有的存取資訊的特權,更賦予了他們獲取必要資訊的權力,以便他們與不正確的資訊抗衡。

(三)創新性

創新是網絡的靈魂。在信息時代,資本不再是發展的先決條件,創新和速度構成了網絡發展的發動機。網絡新生代在創新的環境中吐故納新,不斷尋找能將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

在專門為孩子及青少年開發設計的即時聊天室出現前,網絡新生代早已知道如何運用布告欄(BBS)係統作為他們交談的空間,即使有時間延遲的問題,也照樣樂此不疲。

由於網絡新生代對於新媒體及新科技持開放自然的態度,他們成為首個接受並參與本身文化創作的族群。

(四)開放性

網絡新生代不僅將他們的作品向更多的觀眾展示,而且溝通的過程也等於公開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及網絡上的識別特性,並接受各界的批評。由於沒有現實世界的種種限製,任何人隻要有合適的網絡設備,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裏,沒有權威的限製,沒有等級的懸殊,可以將信息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真正體現了網絡的開放性。

(五)交互性

當世界上第一次把兩台電腦用一根電線連接起來的時候,交互的魅力就已經顯露無遺。網絡文化的核心就是互動。每一個參與網絡生活的人都是主動的參與者,擺脫了傳統媒體時代被動觀看者的角色,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當然,諸如文字書寫、電報及電話等傳統媒體,一樣具有互動特性,但這隻是封閉的對話係統。在電話或信件交換過程中,主體的參與程度視交談中主體之間的關係而定,且在從事資訊交換時,主體並不與外界共享資訊。廣播科技、電視、電影及無線通訊等,大都采用命令式的單向資訊傳播,而非采取對話式的溝通。與封閉式對話係統不同的是,廣播科技屬於公開或公共的係統,隻是它所開放的是接受而不是互動,也就是說,觀眾與聽眾之間的關係是通過資訊建立起來的,但彼此間無法搭上線。盡管電視節目正積極地改變以往單一的單向、特定的模式,引入互動的特性,例如,談話類節目,觀眾可以問問題、投票、發表意見,谘詢有關資料或就話題深入討論等,力圖不讓觀眾僅僅擔當觀看者角色。然而,網絡新生代對此依然存在極大的不滿,認為廣播電視有太多的空間未能發揮。網絡新生代所創造出的遍布網絡的文化產品,正試圖創造出一種可向整個社會公開陳述的社會傳輸工具,並朝提升互動性模式的方向發展。

(六)即時性

網絡中的互動與其他媒體中互動的最大區別在於時間——網絡可以實現即時交流。這種即時性不僅僅體現在即時聊天中,而且滲透在每一個人的網絡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