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特征也對教育者的權威提出挑戰。互聯網強調大眾的參與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生們受到這種方式的影響和鼓勵,不再輕易接受教育者的單向灌輸和教育,首先是在網上,進而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合,更公開、坦白、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意見和看法,要求進行對話,這是從應試教育體製中走出來的廣大學生的新形象,同時也是對教育者的一個新考驗。
四、互聯網的快餐式瀏覽影響著廣大學生的人文追求
互聯網上浩瀚的信息,便捷了人們的查詢。要讀書,點開一個網站便可以立刻擁有世界各國的經典小說、上下五千年的全部詩集,這種快餐式的瀏覽加快了知識下載到大腦的速度,卻令人與情操陶冶、情趣熏陶相去日遠。今天廣大的學生正受到這種網絡文化的影響,加之現實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使得他們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對高雅作品的趣好已大不如前。相反快餐文化泛濫,網絡文學、武俠小說、港台小說和港台電影等在學生中有著很大一塊市場,這大大削弱了他們對深層次問題的思考和對人文精神的關照。
五、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也導致了一些學生網民在網上的消極、不道德乃至犯罪的行為
中國首例涉嫌利用電子郵件侵權案就發生在大學校園中。1996年,某大學心理係九三級研究生薛某收到美國密執安大學發來的電子郵件,得知自己將獲得該校提供的18000美元的獎學金。不久她卻發現有人以她的名義向密執安大學發過一份電子郵件,表示拒絕該校的獎學金。這所美國大學據此將獎學金轉給了其他申請者。薛某認為同宿舍的張某具有重大嫌疑,因為薛某和張某共用一個電子郵件信箱。於是薛某便以侵犯姓名權為由向海澱區人民法院遞交訴狀。我們可以不必關心這起案件的最後審判結果,但其透露出來的廣大學生在網絡中的行為信息卻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在網絡這個特別的空間中,廣大的學生網民也難免存在著諸多負麵的行為。
51.21%的青年網民承認,互聯網已經多少改變了他們以往的生活方式,31.03%青年網民認為,互聯網目前還沒有改變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但將來肯定會。互聯網正在影響並將改變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
(第二節 )網絡誘惑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網絡的出現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同時對人的心理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廣大的學生在娛樂、學習、社交活動等方麵的需求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滿足,網上交往與虛擬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信息時代學生發展能力、培育思想品德的一種新形式,網絡的超時空感給學生帶來了任意馳騁的快意,網絡的無限性為學生緩解了精神壓抑,填補了精神空虛。而這一切又引發了另外的一個結果:網絡在更大的時空範圍內造成了學生更大的心理和精神的危機與道德失範。
一、角色的虛擬與角色的混亂
學生從其年齡特征上正處於青年成長期。青少年期重要的是發展人格的自我同一性,即確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的一種心理過程,主要包括“我”的持續性和統一性兩個方麵。隨著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忠誠的品質,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形成愛和關心他人等品質。互聯網為網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表見解的園地,網民可以在隱匿身份、虛構身份的情況下發表言論。因此,“我是誰”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在網上卻變得十分複雜了,“我”所麵對的“你”和“你”所麵對的“我”都消失了,成為似曾相識的“他人”,相互進行虛擬的情感交流。大多數的網民都以部分甚至全部虛假信息來保持隱私、保護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網友。網絡的匿名性給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但是也導致了許多人對自我認知的不協調。他們漸漸會感到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而陷於困惑和孤獨中。而人格之中忽視別人的存在、打擊貶損他人的侵犯行為、消極冷漠、冷眼旁觀、偏激自誇等不良因素在網上、在聊天室裏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都與自我認知的不清晰有關聯。對於學生而言,網絡的匿名與經常修飾自己、虛誇自己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導致自我角色的迷失,從而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