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絡遊戲的消極影響
網絡遊戲受到了來自社會、家長和學校的批評。有人把網絡遊戲稱為“電子海洛因”。的確,遊戲與毒品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網絡遊戲易使青少年上癮,青少年玩起來可以廢寢忘食,一天不玩,全身像發了毒癮一樣不自在;玩物喪誌,損害健康,投入時,青少年經常晝夜顛倒,對正處於身體發育期的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花錢,要玩遊戲必須有好的電腦配置,還要購買遊戲光盤,另外還需要到網上下載補丁程序。網絡遊戲的消極影響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暴力傾向
早期的批評來源於網絡遊戲中的暴力,如DOOM遊戲中血腥的相互撕殺,NightTrap(《黑夜陷阱》)中吸血鬼用電鑽在赤裸的女受害者脖子上鑽洞。網絡遊戲將暴力藝術化——遊戲越來越真實,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更加明顯,更加像真實的情境。
在虛擬的網絡遊戲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脫離一切必須具備的責任、界限,因而完全失去了道德標準。青少年可以經曆自己喜愛的各種冒險,與心儀的人自由交談;也可以無所顧忌地侮辱別人,而不用承擔任何後果,甚至不用感到羞恥。有人對此這樣描述:“自由,成了種種惡習和折磨他人的自由;匿名,成了肆無忌憚的色情電話的匿名;而脫離物質軀體的解放,成了折磨他人虛擬軀體的邀請函。當真實世界用各種檢查製度和權衡措施把住邪惡之門時,人性中的所有惡魔卻在極短的時間內跳到賽博空間裏重新開張營業。”
各種暴力角色展開各式戰鬥,總有人被砍殺或被揍得粉身碎骨。有些父母認為,玩網絡遊戲比去看暴力電影或電視節目更糟,因為孩子親自啟動網絡遊戲裏的暴力動作。父母不隻擔心孩子對暴力會變得麻木,更擔心他們會以攻擊和暴力來解決真實世界裏的麻煩。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美國全國電視暴力聯盟”(NCTV)就發現,在12項研究中,有9項報告指出電子遊戲對孩子有傷害,“在打電子暴力遊戲和幼童具侵略性的行為間,有一種短暫性的關聯”。
(二)忽略現實生活
網絡遊戲的第二個消極影響來源於網絡遊戲忽略現實生活。如在遊戲《非常男女》中,玩家可以在非常都市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夢中情人”。有關專家指出,網絡遊戲輕易抹去了真實與表象間的界限,在抓住青少年情緒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因為青少年實際是在消費一種偽劣產品,網絡遊戲的普及把現實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排擠掉,逼真的偽產品將取代現實,其最終的結果是,青少年對現實的徹底冷淡,流連於虛擬的微觀世界中。
網絡營造出的傳播環境雖然具有高度的擬真性,然而不可避免地是完全虛化的。在網絡傳播中,青少年麵對的隻是冰冷的機器,青少年似乎身臨其境,處在一個虛擬的不真實的環境中。“虛擬”生存不能虛擬物質和能量,不能全麵複製和再造社會存在的各個方麵,它創造的隻是新的信息文化空間及與信息相關的人類生活世界。因此,我們共同的感覺基礎被破壞了。真實世界與技術製造的幻覺無法分辨,物質存在變得可有可無。慢慢地,我們會迷失在這個陌生的虛擬世界中,漸漸相信,技術建構的虛擬森林就是真實的森林,言語描述的房子就是真實的房子。
虛擬世界的非物質性為多重角色提供的保護傘將使青少年所扮演的虛擬角色成為難以抹去的實在。“親手給他們賦予了生命,從此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變化了的自我通過網上交往得以塑造、茁壯成長,並開始威脅他們原初的自我。”多重角色將使我們進入這片我們無法控製的精神領域,形成一種新的“癮君子文化”。
(三)危害身體
網絡遊戲令青少年投入,給青少年生理造成了影響。青少年的自製力差,經常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其中,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與學習。緊張激烈的遊戲會使青少年的腎上腺激素大大提高,從而引起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而長時間緊盯電腦屏幕對視力無疑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