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虛擬世界中的自我任意暢遊
有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中隻有少數人能夠保持原來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數學生將從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轉變。尤其是大學生,他們當中很多人由中學時老師的寵兒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學生。一些學生往往不能夠很好地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自信心大受影響。而且由於他們缺少特長,在學校的各種文體活動中難以獲得成功,其價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便無從談起。於是,他們被由此而產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纏繞著。由起初的心理壓抑進而產生了一切都無所謂的態度,無原則地原諒自己、放縱自己,他們很希望在一個空間內重新找到滿足感,找回原來“輝煌”的自我。
於是網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空間。由於網絡具有極大的隱匿性,從而使網絡行為具有“虛擬化”的特征。一台PC機,一根寬帶就能將現實與虛擬聯通,而隨著鼠標的移動,整個網絡世界便可盡收眼底,什麼叫做“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網絡時代的人個個都能回答。隨著這種虛擬性深入,往往使學生網民產生一種特別的“自由”感覺和“為所欲為”的衝動。在這種虛擬化的庇護下掩蓋住了本身的真實,沒有人會來指責與質疑,也不存在以貌取人的現象。從而使某些學生變得毫無顧忌,毫不膽怯,暫時擺脫失落和自卑的心理,在網絡的世界裏尋找到了一份寄托,扮演平時根本不能觸及到的角色。
同時,網絡的這種虛擬性也創造出了現實世界裏所沒有的虛擬平等意識。在網上,你的社會地位沒有任何作用,不論在現實社會中是怎樣的一個人,在網絡上發言權、投票權都是一樣的。你的話語是否受歡迎不受任何社會地位的影響,隻是取決於你的話語本身是否吸引人。於是,網絡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關注,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平等的空間”中成為焦點、成為中心。
另外,網絡的隱蔽性所導致的虛擬現實具有心理補償功能。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類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等。學生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有很多自我需要,但不是隨時都能得到滿足,在心理上有缺失的感受。於是,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為了更好地交流或是為了彌補自身的缺陷、追求別樣刺激,網絡偽裝開始迅速蔓延,學生們開始隱瞞性格、偽裝年齡、胡編興趣,甚至改變性別,在這虛擬世界中實現自我的任意遨遊。
4.情感和情緒的排解與發泄
如今的學生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願意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思想,以便通過別人的理解與安慰而對壓抑的情緒進行調節,使心理壓力得以緩解;他們也需要更多的交流,以便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不斷擴大自己的認識範圍和縮小自己的認知局限。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年齡、性別、地域、經曆等的不同,相互間的交流會有一些無法回避的障礙或顧慮。但網絡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在網上,人們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偽裝,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可以消除各種社會暗示和物質表象的幹擾,平等地與對方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以求得對方最大的理解和幫助,求得比較真實的情感。
通過與網友的交往可以使學生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對愛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在網絡中結識朋友,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滿足感。網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對愛的需要得以滿足的場所。在網絡裏學生們絕不會感到孤獨,因為無論愛好興趣是什麼,總有許多人在“虛擬社區”裏相互交談、互相傾吐著秘密。在網上,一個人的所思所想都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篩選才反映為文字,它展示的自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經過粉飾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他們在這裏可以尋找理想化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可以找到沒有缺點的戀人,這種現代的、純真的、柏拉圖式的愛情童話能夠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浪漫愛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內心深處的孤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雖然幻想在現實生活中能實實在在地經曆它,但很少能真正實現。
於是,網絡成為許多學生躲避孤獨和排解心理壓力的場所。很多人說:“在痛苦中我來到了因特網的世界中,我真的很開心。”上網漸漸成了他們釋放心理壓力、鬆弛身心的一種方式。當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當他們被某事影響、義憤填膺的時候,當他們處於某種迷茫境界的時候,當他們需要情感釋放的時候……他們常常上網發“帖子”、聊天,招徠許多網友的駐足,或是安慰或是共鳴或是相互間的“真情流露”,以此來排解情緒,通過不被人發現的偽裝,不用再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朋友的青睞、自己性格的孤僻、世人的市儈心理、以貌取人的現象等煩惱。他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自我是什麼,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在尋找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