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聯網對學生的滲透
信息技術的進步無疑是當代人類文明具有飛躍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標誌。互聯網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學生日常生活中。
1.互聯網的出現:為網絡偽裝提供可能
應該說,偽裝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即使沒有網絡,偽裝的行為還是能從自然界中找到最原始的例證,從變色龍的變色、壁虎的斷尾到迷彩裝的掩護性和隱形戰鬥機的運用,人類是從自然中不斷找到靈感,來完善自己的生活,當這種靈感造就了網絡時代的來臨,它就為網絡的偽裝提供了可能。
1974年,互聯網隻是美國國防部的一個名為“Arpanet”的網絡,作為軍用目的而出現,美國的軍事專家們怎麼也不會想到30年後的互聯網竟會成為一項改變人類社會的技術,會引發一場席卷所有行業的變革。由於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高速性符合當代大學生追求時效性的個性;網絡的自由性符合學生強烈追求個性的心態;上網的時尚性符合學生追趕潮流、唯恐落伍的心理;網絡交往的隱蔽性、廣泛性符合學生渴望真情又懷疑真情等心理特點,使互聯網對學生而言成為一個擋不住的精彩誘惑。
同時,互聯網的出現不僅為學生們的交流與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網絡的出現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媒介。在這個媒介中除了隱蔽性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虛擬空間,通過一個呢稱或是化名或是一係列的數字代號,他們可以選擇多種有趣的虛擬生活方式:下廚房煮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養寵物體驗與動物相處的樂趣;可以釣魚種菜享受田園詩般的悠閑生活;還可以到BBS上灌灌水,如果喜歡的話還可以結婚離婚無需承擔什麼感情結果;可以打牌下棋,不用擔心找不到人一起玩;還可以參加競技、交流、競猜等活動;有機會還能與自己喜歡的明星說說話,不用擔心自己的長相、身高,也避免了在公眾場合可能麵臨的尷尬和拘束……隻要能想到的都能在這虛擬世界中找到,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擔心什麼或顧慮什麼,互聯網的出現為網絡偽裝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與可能。
2.互聯網發展:使網絡偽裝成為必然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造成了大學生的學業負擔相對較輕而心理壓力相對較重的現象。學習不順、人際關係緊張、失戀、生活的窘困等等,讓他們吃不香,睡不好,令他們不安和煩惱。求學就業中充滿著競爭、衝突、矛盾和挫折,使他們對社會環境以及校園生活中的諸多不完善的方麵大為不滿。學生在尋求滿足、進取的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會導致其產生避免傷害、自我防衛的行為,以求獲得心理的平衡。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係,由於大家的防備心理和防衛情緒,使學生很難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他們很想找到另一種途徑可以宣泄被壓抑的不良情緒,讓他們從日常的精神緊張中解脫出來,又可以不為人所知真實的自己,從而進行真實情感的交流。
於是,在網絡的虛擬社區中,學生可以自由地交流,任意地抒發自己的情感。不用再為自己身份的限定,也不用為他人的不真誠、虛偽所煩惱,也不用承擔太多的後果,通過一個化名或是一種代號就可以將自我很好地表現在網絡的虛擬社區中,就比如QQ,—個人隻要用網名或QQ號就可以與別人任意進行交流。
(三)社會麵具的客觀延伸
社會學家高大曼曾將網絡比喻成前台是網絡,後台是真實世界。我們努力在台上扮演著觀眾所期待的角色,用一種化名(化裝)的形式,尋求與後台幾乎不重疊的世界又或者是延伸的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冷漠,擺脫現有社會的狹窄,嚐試多重性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