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逃避現實生活的冷漠
人與其他生物有太多的不同,而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人要通過溝通和交流才能讓情感釋放,身心健康。當現實生活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又找不到時間放鬆;而當微笑變成習慣與心情無關的時候,冷漠變成了微笑背後的真實表情,能揭下假麵具對誰都不容易,因為麵具能給人以安全感。於是更多的人把真實的情感放到網絡上抒發,不管是找人分享快樂,還是盡情傾吐痛苦,都彌補了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封閉。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日趨冷漠,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純粹的非功利的誌同道合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以利益為出發點,這就使得很多尚且單純的學生不能苟同,但他們也不能擺脫物質文明帶給他們的影響,或多或少受到比如金錢、地位、背景、才能等因素的影響去選擇自己的朋友。於是,一方麵他們渴望得到真正的友誼和關懷;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小心謹慎唯恐自己受騙而處處提防,處於兩難的境界。網絡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心理交流的平台,麵對麵、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變成了互不見麵的虛擬交往。更有趣的是,盡管學生們也知道在網絡中,對方是誰、對方的言行有多大的可信性都有必要存疑,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網上的朋友比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更加真實、可靠。在他們看來,虛擬是最好的保護傘,在這裏,由於自己本身的不真實,偽裝了現實中的一部分,所以朋友交往沒有功利目的,他們自然也不會傷害到自己。
這固然有消極的情緒在其中,但就像很多人渴望找到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那樣,網絡上的那種自我意義上的真實給了現代人很好的庇護。特別是對於學生來說,競爭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朋友是他們心中的渴求,希望有人能夠真正地來傾聽自己的心聲,一起分享快樂與痛苦。既然在現實中很難尋覓,就隻好寄托網絡,網絡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生活冷漠最好的工具。同時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或多或少的不如意,在虛擬世界中存在很大的隱蔽性,缺乏追究能力,很多人就希望有另一種身份、另一種自我來對待這份難能的真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的驅使,一方麵想真正地交流;另一方麵又不想讓對方知道得太多。
2.擺脫現有空間的狹窄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過著同樣的生活,難免產生單調乏味,缺少新鮮感。心理學家弗洛姆指出:“一個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他們仍然不滿意,他自己仍然不安寧”,因為缺少了“一種能夠使他變得主動的蓬勃生機”。因此,追求新鮮感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學生長期生活在自己的一個狹小空間內,想離開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可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可能放棄學業到處去旅遊。網絡給他們提供了過一種與現實不同的生活,使他們的好奇心理得以滿足。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到別處去“看一看”,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風情;另一方麵,在虛擬社區裏,創造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生活環境,過一過他們從來沒有經曆過的生活。美麗文靜的女孩可能變得很潑辣,且滿嘴的土話;粗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變得乖巧可愛,含蓄羞澀。在互聯網上,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真實姓名、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這種“身份喪失”的變化可以讓學生擺脫現實單一枯燥的生活方式,去嚐試自己從未經曆過的新的角色,享受到偽裝所帶來的樂趣。
3.嚐試多重性格的追求
學生們大多處於幼稚和成熟的夾縫狀態,他們有著強烈的改變自己生活的意願,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過於單調;他們也具有冒險的精神,有嚐試新鮮事物的勇氣與精力。同時,他們希望有更多的自我價值滿足感,通過對自身或多或少的改變,在主觀上產生一種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的感受。網絡的虛擬性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來改變自己性格的單一,實現這種自我價值滿足感。一般學生都應該具有多重性格,而在日常生活處世中,展現的為主要性格,次要性格很可能被壓抑,也很可能自己本身並未察覺有這種性格。但在網絡上,代表自己的,已不再是血肉之軀,而是一些字母、符號和文字,少了所有的應酬與必要的應對進退,也少了很多利害關係。於是在刻意或不自覺的情況下,展現出自己的次要性格。而有些人會在網絡上變成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人性千奇百怪,一定會有某些性格是你特別欣賞與羨慕的。但很可惜,這些性格未必為你所擁有。於是你會很希望成為擁有這些性格的另一種人。而網絡正好提供這個機會讓你變成這種人。上帝是導演,它指定你必須扮演的角色,不管你喜不喜歡。而網絡上並沒有上帝,因此所有角色皆由你自導自演。於是你很可能在網絡上扮演你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扮演的角色。舉例而言,你若是女的,很可能會在網絡上變成男人。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