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匿名性和身份變動性
匿名性,即網上的身份是由個人隨意設定的,女性網民傾向於選擇可愛好聽的網絡名,而男性網民則傾向於隨心所欲地選擇網絡名。身份的變動性則讓人們利用變換網絡名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彌補了人們在現實交往中不能過分掩飾和表現的缺陷,滿足了人們實現多元化自我的願望。
4.網絡交往行為的直接性
交往方式的間接性和交往角色的虛擬性決定了交往行為的直接性特點。在網上交往中,交往者來去自由,行動方便,若碰到不喜歡的對象或遭遇尷尬局麵時可即時退出,或以新的角色身份重新進入交往。在思想感情傳達上,交往者可以大膽地直抒胸臆,而不必像日常生活中那樣吞吞吐吐,或膽怯害羞,容易達到交流的較深層次。交往者可通過QQ或征友方式來直接選擇交往對象,並利用E-mail等形式直接進行交往。在信息傳遞上,QQ、E-mail等網絡形式能及時、方便、快捷地傳遞交往信息,這更強化了網上交往行為的直接性,這也是網絡交往廣泛發展的主要成因。
5.感覺經驗的有限性
網絡交往是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交往的雙方不能通過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來獲取交往對象的信息,隻能通過純文本形式來了解對方。“觀其行,知其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通過對一個人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來判定其是否可以成為自己的朋友。但是在網絡上,由於交往雙方在語言、表情、行為等感覺經驗的缺失,使網絡交往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提醒廣學生朋友的是,網絡交往應帶有更多的戒備性。
三、網絡交往動機的分析
網絡交往作為一種交友工具在當今學生中已經相當普及。由於上網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人員的組成也就難免良莠不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上網動機,也就形成了形態各異的交往動機。
(一)與親朋好友溝通無限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受到了時間、空間的限製,無法經常與至親好友麵對麵地交流,而網上交流則大大彌補了這一缺陷。許多中學甚至小學好友在考入各自的大學後很難常常見麵,而在網絡上,真摯的友情得以維持更新。小陳是一位大一學生,通過網絡,她與所有的小學、初中以及高中同學保持聯絡,並精心製作了各階段的通訊錄,每隔一段日子,她就會在網上召集各階段的同學老師進行聚會,難忘的師生情、同學情讓所有的人都仿佛回到了當年。
(二)根據自身專業、興趣愛好而結識網友
學生朋友往往對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方向吻合的網友十分關注。所謂“誌同道合”,彼此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認識,即便產生不同的見解,大家也可在網上進行一場激烈的交鋒。小林是一位鐵杆球迷,他的網友大多是足球愛好者,大家每天在網上談論的焦點就是足球,從中國的甲A到歐洲的意甲都是能讓他們調動全身細胞進行爭論的話題,相熟的幾個網友還經常相約觀看足球比賽,真是其樂融融。
(三)排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矛盾、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如學習成績不佳、與戀人分手、心情不好、與朋友吵架、想家等時,缺乏應對困境的方式和資源,以及相應的勇氣和信心,許多學生朋友就借助上網聊天、玩遊戲來擺脫煩惱,若能遇到知音當然能緩解心中的苦悶,但是也有人借“網”消愁愁更愁。小金是一位來自湖北的學生,一次,由於考試成績欠佳,心中十分苦悶,結果去網上尋友解悶,誰知遇到了一位自稱也是來自湖北的網友,他鄉遇故知,加之當時心情原因,小金輕率地答應了這位“故人”提出的見麵要求。天真的她哪裏想到,這位“故知”其實是當地的一個無業遊民,見麵後對方三言兩語就把小金騙到了住地並強行與其發生了性關係。當小金在好友陪伴下去警署報案時,才知道對方是個有前科的“釣魚”高手。無論那個罪犯是否被繩之以法,小金在身心上受到的創傷恐怕在短期內是難以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