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好奇探秘心理
好奇探秘心理,是不少黑客作案的常見原因。居於獵奇心理而非法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係統,試圖發現係統中的漏洞及其原因,並公開他們的發現與他人分享。這類黑客擅自侵入他人計算機信息係統,有的並不實施破壞行為。這類黑客有很多是年幼天真的少年,他們對成年人有著逆反心理,總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以引起成年人的注視,特別是對計算機權威很不服氣。例如,美國的國防部計算機係統,曾被認為是安全性最好的,誰也無法非法進入的係統,然而15歲的美國少年米尼克卻成功地打入了“北美防空指揮中心”電腦係統,將美國所有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友的核彈頭的名稱、數量和位置等絕密資料瀏覽無遺,並將他所看到的一切告訴其他小朋友。尤其令人瞠目的是,當他截獲美國聯邦調查局對他調查的信息後,竟然輕而易舉地闖進聯邦調查局中央計算機係統,將負責調查他的特工人員的檔案胡亂塗改。經他“倒打一耙”後,這些特工人員竟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盜竊慣犯,弄得聯邦調查局的官員哭笑不得。
三、義憤抗議心理
從黑客的行為表現來看,無論黑客是出於好心還是惡意,他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攻擊。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攻擊性是人的本能欲望,在現實社會中這種攻擊的表現可能是犯罪。當計算機成為黑客的防身麵具,而針對網絡行為的立法又相對薄弱或滯後時,網絡和計算機便成為黑客用來發泄他們攻擊本能的工具。再加之,黑客中大部分是男性青少年,他們的攻擊欲望更強,對現實禁忌的壓抑感更重,計算機網絡成為他們釋放攻擊本能的絕好途徑。
有部分黑客以“網絡俠士”自居,他們不滿某種錯誤的做法,出於維護正義而攻擊其他網站以示抗議。最典型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我駐南聯盟使館後,一個黑客網站立即在網上動員廣大黑客對美國和北約的網站發起攻擊。一時間上千個美國官方站點被攻克關閉,其中美國的白宮主頁被三次塗改,美國駐華使館站點最高峰時在20分鍾內聚集了4000多人的訪問,克林頓和第一夫人的電子信箱多次受到郵件炸彈的襲擊(所謂郵件炸彈,即向被攻擊的電子信箱投寄長達上百兆的毫無意義的信息,使其郵件服務器被“撐死”,無法工作)。在2003年日本右翼召開了企圖抹殺南京大屠殺曆史的集會後,黑客攻擊了日本的網站,並寫了抗議的文字。他們樂意整夜整夜地測試係統,他們會在聊天室內充當正義的力量,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他們僅以此為樂趣,不為特定的利益驅動。他們往往在國家利益受到損害時,拿起他們的武器進行強有力的反擊。這些都是典型的俠客行為,可以說這些黑客都富有正義感,他們隻是用自己的方式和能力來表示抗議,雖然這種方式不可取,但卻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四、貪財圖利心理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逐漸遍及金融、財務等各個領域。網絡低廉的成本、超越時空限製的經營方式和巨大的利潤,吸引了無數黑客的視線,金錢的驅動使他們的罪惡心理迅速外顯。有的黑客侵入網絡正是為了貪財圖利,這種情形多發生在與金融、財務有關的計算機信息係統,他們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貪汙、竊取和挪用公款,進行經濟犯罪;有些黑客竊取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侵犯知識產權或計算機信息資源,通常也與獲取經濟利益有關。甚至有的黑客是受人雇傭或利用,針對特定網站進行搗亂破壞。比較典型的利用計算機進行侵財犯罪的類型有:一是信用卡方麵的犯罪。犯罪分子利用各種手段竊取信用卡用戶資料,用於購買商品或將用戶資金轉移。據報道,2000年3月25日,英國18歲的青年格雷及其同齡夥伴利用化名闖入全球9個電子商貿網址,共竊取2.6萬個信用卡戶上的資料,其中包括比爾·蓋茨的信用卡資料。二是監守自盜。犯罪分子多是金融係統內部的工作人員,他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更改程序和數據,使客戶的資金流入自己的賬戶內。三是網上詐騙。由於信息散布快及匿名的特點,因特網便成了行騙的最佳場所。1995年,美國鹽湖城的一名15歲的少年在因特網上發布一則廣告,聲稱其銷售與計算機有關的偽造資料,他收到預付款卻未給購買者寄送任何資料。這個男孩最終以二級計算機及信用卡詐騙盜竊罪被拘捕。四是敲詐勒索。如1999年11月,武漢一高校在校生蔡某利用互聯網敲詐香港首富李嘉誠3億港元,被警方抓獲。五是經濟間諜。即通過不正當手段在網上獲取、透露、傳遞或使用商業秘密的人,包括竊取經濟信息和商業秘密等。它還包括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即未經授權拷貝和使用計算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