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學生上網成癮症狀(1)(1 / 3)

(第一節 )學生染上網癮的特征

一、容易網絡成癮的學生特征

網絡已經進入了青少年的生活,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社會調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項在北京、上海、哈爾濱、武漢、長沙等城市的1200名中小學生中實施的調查顯示,97%的受訪青少年經常上網。那麼,是什麼導致這些孩子進入網絡不能自拔呢?孤獨是首要原因,現在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中,學習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有三種孩子容易網絡成癮。

第一種是學習失敗的孩子。由於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於單一,學習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

第二種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不少本來學習好的學生在升入更好的學校後,無法再保持原有的位置,這時,他們對“努力學習”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按照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找到好工作——掙錢”,當他們失去了為“名次”、“位置”學習的內在動力後,無法認同老師和父母的邏輯,因為,即使不用學習也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錢。於是,一些人開始迷戀網絡。其實,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是家庭關係不和諧的。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裏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麵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麵對越來越多青少年“網絡成癮”,專家們的意見是一致的:不能“堵”,隻能“疏”。

學生有時“網絡成癮”非常嚴重:整天泡在網吧,整夜整夜地不回家。父母說教的辦法失靈後,就把他關在家裏,甚至不讓上學、不讓出門。但是,學生們總能找到借口“逃出”家門,緊接著是更長時間的不回家。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現在很多家長自己就是個“網盲”,根本無法引導孩子。中國社會調查所的同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孩子玩網絡遊戲,63%的家長表示“很無奈”,因為隻要孩子們偽裝得比較好,父母通常根本發現不了。研究人員指出,家長有限的電腦、網絡知識使他們很難真正掌握孩子們的動向。另外還有16%的家長則采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因為“反正也管不了,索性就不管了”。

家長對網絡的“一無所知”,使他們放棄了正確引導孩子的機會。但是,無論現在采取什麼措施其實都隻是“救火”,解決孩子“網絡成癮”的根本還在教育,“做人的教育”。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把重點放在如何做人上,網絡成癮的問題即使解決了,還會出現其他問題。

二、學生染上網癮的特征

迷戀上網不一定就是染上“網癮”,一般情況下,如果青少年每天花2~3小時上網,隻要他同時能不耽誤學業,成績良好,能夠與父母、老師、同學正常溝通、交流,就不算是染上“網癮”。如果出現下列三情況,就是染上“網癮”:

1.上網花的時間越來越多,而且即使花很多時間仍感到不滿足,整天都想著上網;

2.社交生活和學校生活都受到影響,成績一落千丈。社交生活是指與家庭成員及親戚朋友的交往,學校生活是指和同學、老師們的溝通聯係;

3.睡眠和飲食習慣改變,情緒也容易發生大起伏,動不動就大動肝火、發脾氣。

三、評估網癮的標準

1.每個月上網時間超過144小時,即一天4小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