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性知識視同邪淫,諱莫如深,影響到目前的學校教育,這方麵的內容基本上仍是空白,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重大缺憾。未成年人的青春期都是在學校期間度過,學校應該在這方麵給予及時指導,可學校都一直遲遲疑疑,躲躲閃閃。雖然有些課本上已寫進了有關性的知識,當然也是點到為止。就是這麼可憐的一點內容,在課堂講授時也往往被一帶而過,有的學校幹脆將其略去。這樣做的依據就是這個內容從未進入各級考試的試卷,絕不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考評。不少的有識之士和有關專家一再呼籲,青春期是人生的危險期,學校教育一定要認真負起責任,防止未成年人在這危險期內一步失足成千古恨,但學校方麵基本無動於衷。有些學校已經發現了問題,他們在學生的書包裏發現了《新婚必讀》、《性知識手冊》之類的“未成年人不宜”的讀物。可惜的是校方在這裏隻看見了淫穢,他們並沒看見一種求知欲望。這裏有教育的兩種誤區:一是認為這根本不是知識;二是認為這是好學生不需要的知識。對性的渴求與找尋使青少年走了上網尋奇之路。
三、學校不良風氣及校園文化的貧乏
(一)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管理失當
學校也並非世外桃源,社會的種種不良風氣都會不同程度滲透到學校教育和管理活動中,這方麵的表現多種多樣。
1.為了追逐學校自身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校的隻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嚴重,道德、法製教育流於形式。有些為了創牌子的重點班隻安排文化課,停止其他的政治活動和參加勞動等社會公益活動。
2.在中小學大搞重點校、重點班,分出快班、慢班,文科班、理科班等等,這種教學管理模式破壞了學生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也破壞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這種教學管理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人為地造成了未成年人的畸形發展,如文科學生不通起碼的數理常識,理科學生不了解起碼的人文知識,而藝術類的學生則文理皆不通。
3.對學生的流失輟學管理不利。國家已有多部法律明文規定,對適齡的未成年人必須使他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但具體的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貫徹得不得力,缺少具體的管理措施,或者根本就疏於管理。有不少的學校對雙差生放任自流,任其流失輟學;有的更是自行製訂土政策促其退學;有的還在以各種借口開除應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這是非常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為。
(二)校園文化活動的貧乏
在升學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非常貧乏,學校不組織文化娛樂活動,對學生中自發的低俗文化現象管理引導不得力。有的學校還以為教師搞福利為名,利用校園搞“三產”,不僅影響了學生正常文體活動,有的還把社會不良風氣和不法分子引進校園使學生大受其害。一些不甘清貧的教師大搞第二職業,嚴重地影響了本職工作。有的教師缺乏職業道德,甚至在流氓鬧校滋事、自己的學生受到傷害時不能挺身而出履行監護義務,不僅使學生的身體受傷害,更使未成年人的心靈受到傷害,汙損了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
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沒獲得校園生活的充實感,反而感到厭倦。與網絡裏繽紛世界相比,孩子們更願選擇花花的網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