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敬業,最完美的工作態度(1)(1 / 3)

教育,值得你做

曾經有一個關於“如何生活得更幸福”的討論,有人提出:我們應該懷著怎樣的心態去生活,是“我喜歡,我選擇”,還是“我選擇,我喜歡”?一種受到廣泛讚同的觀點是:“我喜歡,我選擇”固然是令人快樂的,也許這世界上有少數的幸運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理想的職業、伴侶和生活,但絕大多數人,在更多的時候是難以做到的,他們的選擇通常隻是被動地接受,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須學會“我選擇,我喜歡”。一個通俗的說法是:“找不到你愛的人,就要學會去愛愛你的人。”一個生活痛苦的人,往往習慣於把自己陷在“他愛的人不愛他,愛他的人他不愛”的境地。

有些教師當初從教可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既然選擇了,就應當學會喜歡,為了學生,也為了自己。

因為,無論你選擇做教師是多麼的言不由衷、迫不得已。但是,現在允許人才流動了,你為什麼還“賴”在學校裏不走呢?我想,這大抵有幾種原因。

一是因為做慣了教師,除了嘴上功夫深一點,大多缺少其他技能,換職業的成本太高;二是因為教師這口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一定不是一個最好的職業,可無論如何不是最差的。一些西方國家為了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給不了教師很多錢,但給予教師相當多的自由,使教師成為一個自由職業,可見教師這個職業永遠不會最差。

如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確實首先是為著生存,為著滿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繼續從事著這個職業,那麼我們就必須考慮,怎麼做才可以在今天的學校裏保住我們的飯碗,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其二,我們還應該思考,怎麼提供更多的讓自己一生從事這個工作的真實而充足的理由。

著名的“另類校長”鄭傑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從事教師職業的“理由”。

首先,教師要有比其他職業更多的閑暇可以用來快樂。大家知道,快樂是需要有時間作保證的。既然做了教師,注定已經遠離名與利了,索性也就不給自己的生命預設什麼目標了,比如30歲要當高級教師,40歲要當校長,50歲要當局長,我沒有這樣的目標。沒有這些功利性目標,我就獲得了很大的自由,也獲得很多閑暇,我可以用我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玩新鮮的東西,音樂、藝術、書、旅行、煙酒茶擠占了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那麼多的享樂是不是都要時間?教師是半個自由職業,有的是時間。一年三個月假期,雙休日沒有老板叫你加班,每天準時上下班,學生放學了你還呆在學校幹什麼?

第二條理由,教育工作本身帶有娛樂性,別的好多工作的內容、工作對象都缺少情趣,學校裏不同,那些孩子,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一起“長不大”,欣賞他們人性中最純美的一麵,這些風景其他地方哪兒有?

第三條理由,教師職業讓我的靈魂安寧,我從職業給我帶來的安寧中嚐到幸福。學校是人類文明的寄居地,相對其他單位,文化含量總會豐厚些,一般而言,學校是市儈氣最少的地方。文化是滋養人的,會讓人心靈寧靜,而市儈氣的庸俗、勾心鬥角、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則會讓人心浮氣躁;但是學校的寧靜又不是一汪止水,因為有學生在,學校的寧靜中有生機,欣欣向榮。此外,安寧還來自於教師工作的特點,我認為做善事是可以帶來心靈安寧的,學校裏學生是弱勢群體,教師在學生麵前權力是很大的,如果教師運用個人威望和手中權力,給一些特別需要關懷的孩子以幫助,哪怕是一聲鼓勵和問候,都會讓你自己心靈受到撫慰。

第四條理由,學校裏有做不完的事,隻要你願意做。我記得英年早逝的華東師大著名教授施良方先生對他的研究生說,去搞教育吧,那兒有很多事(大意)。對此,我有深切的體會。如果你純粹是被動地應付工作,上了課完成了任務就可能沒事了,和同事聊聊天講講股票什麼的,那麼我告訴你,學校裏可以做的事就不多。而如果一旦你想找些事情來做,那就有你忙了。我對學校裏的許多事很好奇,因為好奇,才會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想完之後,就采取行動,做完之後,寫成文字,八小時裏忙得不亦樂乎。沒有人管你的,你隻要準時上下班,上課時進教室,進了教室設法讓學生滿意,然後批好作業備好課,你參加學校會議別缺席,行了,誰還管你呢,你正好找事情做。施良方先生說學校有事做,這個“事”我理解下來有特別含義的,是指“變革的事”。他認為學校教育變革有許多事要做,那為什麼要變革?因為我們國家教育還很落後。現在許多的學校設施都不錯了,落後的是什麼?落後的是人的腦袋,腦袋裏的思想觀念落後了。現在有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你看中國的孩子到國外讀書成績都很好,讀得很輕鬆的。這種論調是錯誤的,在這些人眼中,是沒有人,隻有分數的,要知道為了一點分數,我們的兒童正在付出多麼大的代價,甚至付出童年、少年的人生幸福的代價。所以基礎教育不改不行。我覺得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因為教育弊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