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教師從來不會推卸他所肩負的責任,相反,會把責任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
缺乏責任,教育便少了良知。
富有責任,教育才會有深度。
梁啟超先生說過:“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應該以教育為惟一的趣味,更不消說了,一個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覺有趣味,我勸他立刻改行。”我也曾看到過一篇短文,說: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學生你沒法選擇,就像你沒法選擇你的父母一樣;假如一生中能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你是幸運的,遇到兩個好老師,你是幸福的。作為教師的我,為什麼不努力當一個讓學生感到幸福的老師呢?那就要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為學生的將來負責,真正成為一名好教師!
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說的:“大中小學教師都要有愛的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在性質上是一種隻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卻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雖然林崇德是知名的大學教授,而我們隻是中小學教師,但他對學生的這種無私的愛難道不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敬佩和所要追求的嗎?由此,我想到,大學生、研究生需要愛,我們每天麵對的中小學生正處在行為習慣的養成期,正處在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初級階段,猶如荷葉上脆弱的露珠,不是更需要我們細心的嗬護和愛嗎?不可否認,我們的老師是愛學生的,但我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接受,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微笑著鼓勵還是狠狠地批評?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是心平氣和地交流,還是暴風驟雨似的抨擊,抑或是請來家長一起“教訓”?當學生遇到困惑的時候,我們是循循善誘地引導,還是置之不理?當學生心靈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是用愛心撫慰他脆弱的心靈,還是高談闊論一番大道理?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愛在細微處”——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應該遵循的準則。
有了愛心,就會很自然地生出崇高的責任心。在責任心的驅動下,教師必然會嚴於律己,追求工作的高標準,在實際工作中,也一定會多動腦筋多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就會靈活多樣,處理問題的效果也會好得多。
有了責任心,對待學生就一定會像林崇德教授那樣“愛在當嚴處”。林教授常對學生說:“我的恩師是怎樣培養我的,我就怎樣培養你們”。他愛學生而嚴格要求學生,並首先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他淡泊名利、廉潔從教,堅決反對學術腐敗。在學術研究中,他尊重原始數據的積累,從不弄虛作假,使他的學術水平和學術成果同他的人格一樣高。他要求學生不能抄襲別人的成果,不能隨意更改任何數據,要求學生從具體小事做起,把做人與學業發展結合起來,嚇跑了那些想在文憑上蒙混過關的學生,招來了一批在學術上和道德上都嚴格要求自己的良才。正是由於他全麵關心學生的進步,在學生“做人”上嚴格要求,在做“學問”上嚴格要求,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無微不至,他才深得學生的愛戴,才培養出大批“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這使我不由得聯想到我們許多中小學教師也信奉著“嚴師出高徒”的信條,對學生嚴厲有加而關愛不足。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這是恨鐵不成鋼”、“這都是對你好”是否真正達到了“愛”的目的?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不惜犧牲業餘時間給學生補課、布置大量的作業,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權利;為了將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鈴響了還在喋喋不休,連課間的10分鍾也不放過;在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問題的時候,回敬一句“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義正詞嚴”地說“為什麼總是犯這麼低級愚蠢的錯誤!”試問,這樣的“嚴格要求”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是否有利於學生的終生發展?假如我們口裏喊著愛學生的口號,實際上幹著摧殘學生的事,又怎能想到對學生實施“跟蹤服務”呢,又怎能想到學生今後的發展呢?
愛心和責任心聯姻,催生的是不甘落後的上進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秀曆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則不打自垮。對一個人來說,“科學素質”可作強身之道,而“人文素質”當是立身之本。對於一個具有愛心、責任心和上進心的老師來說,“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都應自然地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