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做進取者(1)(2 / 3)

那位教師回答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直接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也可以說是實驗室的準備,則僅花了約15分鍾。”

一輩子的準備,才有了一節節課堂中的精彩綻放,所謂“厚積方能薄發”。同理,名師,都不是天生造就的,也不是一朝可成的,而是靠長期不懈努力的“厚積”。名師是幹出來的,是一步一步從基層走出來的,不是選出來的,更不是包裝出來的。教育專家龔春燕先生在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曆時說:“‘窮在一個領域,自有深井可專’。研究學習科學18年,心無旁騖,不管外麵多麼喧嘩,或是研究多麼枯燥,我一直都堅信,堅持下去,總有結果的時候。”而且,真正的名師是在挫折和打擊中磨煉出來的,要有“麵對讚揚,渾身不自在;麵對批評,異常冷靜”的心態。

厚積,得靠持之以恒的行動。“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我們思想的江河。”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自己愛讀書,也影響學生熱愛讀書;他不僅勤於讀書,還喜歡思考,喜歡寫作。他把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生活都記錄下來,所以最近幾年,他連續出版了12本專著。別人都很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要得益於他長期勤奮的積累。而重慶名師陶興模在談到中學教師科研這一問題的時候說道:教學寫詳案,堅持下去,思維就會清晰化,可以說,科研是從堅持寫詳案開始的。

厚積,還得留心身邊的點滴,所謂“泰山不辭小讓,故能成其大;江海不辭細流,故能成其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李鎮西的十餘本專著,都是教育教學生活中點點滴滴思考感悟的彙集。對於一些教育問題,很多人隻是在談,而他則是寫下來,所以說專家都是從長期的生活點滴中成長起來的。朱永新曾說: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記錄自己經曆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把這一粒粒“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鏈。重慶名師陶興模在談到科研思路時,也很強調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

一是留心學生問的問題,尤其是優秀學生問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所以,教師得建立一個問題庫;我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從學生的問題切入而成的,即《利用拋物線的切線性質解題》。二是學科內討論甚至爭論的問題,隻要爭論的結果沒達成共識,這一爭論問題就可能成為科研的思路、論文的來源。三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疑難問題。四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發現的問題,如《差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就是從學生的談話中獲得啟發的,最後該文獲重慶教改二等獎。

總之,要想成為優秀的班主任,要想成為名師,就應加強閱讀積累和思考積澱,特別是閱讀積累。據說,一個人吃什麼,他就長成什麼樣子。一個人讀什麼書,他就有什麼樣的精神長相。人的長相在15歲以前也許應該由父母負責,但是,一個人到了15歲以後,他的長相應該由自己負責,他應該開始負責培育他的精神長相。人的精神長相雖然並不完全來自日常閱讀,但日常閱讀卻構成了人的精神長相的基本元素。真正的日常閱讀對任何課題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本身並不為了完成某個具體的研究課題。也正因為日常閱讀所隱含的這種內在的精神追求,它才對人的日常生活構成有深度的持久的影響,最終達到薄發的教育狀態。

在創新中創造教育的精彩

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當有人問他如何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時,他的回答是:

“沒有別的訣竅,因為我整天想著去發現。”

牛頓的這句話,實際上說出了所有創新者的核心秘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必須讓創新成為工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