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先來看一個案例:
某應屆畢業生到一個省級重點中學當班主任老師。因為她是名牌師範院校畢業的,在學校成績很好,實習表現也不錯,學校校長和業務領導很器重她。
由於該老師是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下長大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領導,媽媽是機關幹部。因為父母的關係,身邊的人對她都是客客氣氣的。從小學到大學,她都是在別人的讚揚聲中長大,不懂得什麼是“迎合”。向來是別人逗她說話,她自己卻不知道如何在交談中尋找話題,也不太懂溝通的技巧。正因如此,進入學校一個月後,她就開始麵臨與領導相處的難題。每當學校領導關心她的業務問題時,她都不知如何應答。在她看來,多和領導說話,那就是在討好領導。因此,她總是支支吾吾說不出口,哪怕是一些很正常的話。一開始校領導還對她問長問短,而她除了有問必答外,也絕不多說什麼。漸漸地,她發現校領導不太和她說話了,即使說話,也局限在工作範圍內。她覺得自己和校領導的關係陷入了僵局,十分苦悶。
在學校,教師與上級的關係非常緊密,因為除了行政上的層級關係之外,教師與組長、主任甚至校長之間,還有一層專業關係,所以上級對教師進行關懷和指導是正常的。為此,教師應該端正心態,不要認為和上級多說話,態度熱情一些就是討好和奉承。不管上級是怎樣性格的一個人,作為下屬,首先要端正好工作態度,將敬業、認真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還應保持相對的熱情。如果把工作做到了最好,就能獲得上級的承認。對上級可以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有些上司較嚴厲,有些上司較親和,但一般都是為了把工作做到最好。從其內心而言,他們一般不希望教師害怕或排斥他們,因為這樣肯定無法做好專業工作。因此,對上級的交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同時,凡事多溝通是教師與領導保持良好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加強與上司之間的互相理解,就能減少可能的誤解。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把自己的強項表現出來,讓上司知道你有這個能力去很好地完成任務,讓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其實領導不是高不可攀的,有事情多和領導談談,他們會理解你的。
當然,和上司多溝通多聯係,態度熱情,需有一定的限度,上下畢竟有別,過了度便會物極必反,損害自身。
下麵故事中的老師就是一個例子。
某老師剛擔任班主任,他為人熱心,不久便與同事打成一片。不僅如此,他還希望與校領導和上級也打成一片,為此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他經常打聽校長家的私事。有一次,他無意中得知校長的兒子打架被處分了,就自告奮勇地跑到校長辦公室,為校長出謀劃策。上級的生日或其親人的生日等,他都會送上不錯的厚禮。他也經常把自己家中的事向校領導傾訴,還有意無意地透露其他同事的秘密。總之,他的這一切做法都是希望與校領導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他發現後來校領導對他越來越冷淡,好像是刻意與他保持距離。一段時間以後,他憤憤地想:這些校領導們,真是脫離群眾,令人捉摸不透!
很多領導的確與下屬保持一定距離,以使他們保持一種尊嚴。就學校來說,尊嚴是校長行使權力的需要。校長缺乏尊嚴,則將一事無成。校長有了尊嚴,可以使教職工產生一種敬重感、依賴感,也便於行使自己的職權。學校內的人際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校長要調整這些複雜關係,以消除內耗增強內聚力,同時保持適當距離,使領導能夠超脫於外,才能超然處事。反之,如果校長和大家不保持一定距離,搞親親疏疏,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他就很難秉公處理,反而越陷越深,說不清道不明,把事情辦得更糟,甚至把學校搞亂。如果校長對下屬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親一部分人疏一部分人,就會在下屬中造成不良影響:會引起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不滿,甚至會產生猜忌和嫉妒。這不僅影響彼此的關係而且也會極大地損傷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同時對親密者有些缺點、錯誤會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長此下去將鑄成大錯。
因此,上級和下屬保持適度的距離,是管理和領導所必需的。下屬要正確看待這一點,不要僭越正常的層級關係。校領導做出的決策基於的立場肯定與教師的想法是有出入的。教師們常常認為學校的決策“應該”為自己服務,有自己獨立的感受和需要,而容易忽略學校的決策是基於整體立場的。因此,教師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理解領導的苦衷,不要遇到什麼事首先去抱怨領導的不對。
下麵幾點建議值得年輕班主任借鑒:
(1)加強與領導的溝通和理解
教師都渴望與領導建立良好的關係,而下級與領導之間最常見的障礙就是缺少溝通。人們不好意思溝通,不敢溝通,不知道如何溝通等時有發生。其實,凡事多溝通是教師與領導保持良好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