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學期,學校開展市、區級推優活動,由於名額有限,全年級隻能推選兩位學生。推薦上去的馮同學在激烈的競爭中落選了。馮同學感到很委屈,甚至以為是班主任老師在裏麵做了手腳。很長一段時間,師生間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班主任王老師感到很著急,一直想和馮同學交流,可是卻屢遭拒絕。
後來,王老師想起了與之搭班教英語的陳老師。因為馮同學出色的英語成績離不開陳老師的指導和鼓勵,她即將赴美的獎學金也是陳老師一起幫她想辦法申請爭取的。
王老師撥通了陳老師家的電話,希望陳老師能說服馮同學,能夠和自己談一談。陳老師爽快地答應了下來。第二天,馮同學就主動來到了王老師的辦公室,師生把手暢談。馮同學意識到自己與推選上的同學還有一段距離後,她變得平靜了。從此以後,馮同學開始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活躍在學校的英語吧,還經常主動幫助英語學習基礎不理想的同學。畢業時,她不僅被評上了學校優秀畢業生,還考上了她向往的重點大學。
班級學生的構成是一個多元的組合體。單憑班主任個人的力量是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如何發揮其他教師在學生教育和班級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是一個優秀班主任的必修科目之一。第一,班主任教師要與科任教師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其中彼此信任是關鍵;第二,班主任教師要為科任教師提供參與班級管理的時機和舞台,主動邀請科任教師參加班級的各項教育活動;第三,班主任要建立起與科任教師定期與靈活相結合的通報機製,圍繞學生中的學習、習慣、品質等問題進行信息互補,共同研討教育策略,製定教育計劃;第四,維護科任教師在學生中的師表形象。牢固樹立全麵育人觀念,對其他教師所從事的學科教學或兼職工作,要向學生做一定的宣傳,對科任教師在學生中造成的誤會或工作失誤,班主任老師要對同事提出善意的建議,要及時疏導,維護良好的師生關係。班主任利用自己的身份,堅持服務的思想,就一定能夠調動起科任教師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就一定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一個新學期的班會課上,有位班主任是這樣介紹他們班的科任教師的:“教語文的李老師,他的學問像他的眼鏡片那麼厚,別看他眼神不好,可是他的耳朵卻靈著呢!不信,你們試試。”
“教曆史的許老師,他知道的那些曆史故事,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想聽曆史故事嗎?那就好好上曆史課吧!”
“你們知道數學老師有個什麼外號嗎?他叫‘華一筆’。華老師不用圓規,一筆能畫一個圓,神吧!”
“物理老師的絕活特別多,他有一雙神奇的手,怎麼神奇?上了物理課你們就知道了。如果能把老師的絕活學到手,那你們就太有長進了!”
“地理老師的外號叫‘活地圖’,不信,你們考考他,看能把他考倒嗎?”
……
班主任形象生動地介紹著自己的同伴,不僅給學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積極地讚美和肯定別人時,我們自己的人格也同時受到洗禮。隻有在相互認同,互致讚美的環境裏,我們才能看到人性中更多純淨的東西,我們才能在互相學習中實現共同進步的美好願望。
適時地互相補位
一個班級的德育工作,僅僅靠班主任是難以做得圓滿的,它需要的是全體科任教師的協同配合,即需要科任教師在各司其職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在德育工作中積極“補位”。這裏的所謂“德育補位”,既指每個科任教師主動處理隨機發生的學生問題事件,又指每個科任教師密切關注班級裏學生的思想情緒動態,對於班主任沒有考慮到的或者力度不夠的德育工作,及時地、主動地予以彌補,把德育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
我們先看下麵這個案例: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做了幾件既是語文教師分內的、又對班主任德育有所補充的工作,頗有一些效果。
第一,共薦格言。在教室的黑板上方通常都會張貼一條橫標,兩邊的牆上再各張貼兩段名人名言。這些標語和格言對學生是有著一定的教育和激勵作用的。但久而久之,學生就因為這些格言沒了新鮮感而視若無睹了。為此,我在靠近門的一邊劃出了教師們板書用不到的一塊,每天由一個學生在上麵抄寫一條自己最喜愛的格言推薦給同學們,其他同學再把這些格言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這些格言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著一個個人生的感悟,它們既是語文學習的材料積累,又是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