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讓更多的人幫你成功(3)(1 / 3)

第二,周記對話。中學生處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斷乳期”,內心有許多小秘密、小困惑,卻不好意思直接向老師訴說,而這些小秘密、小困惑如果長期不能得到疏導,就會使學生產生思想品德的誤區,出現一些我們無法預測的行為偏差。為了“防患於未然”,我讓學生一周寫一篇隨筆與我進行對話交流,號召他們向我表白心理、傾訴苦悶、發發牢騷、提提建議,我保證篇篇有回複,且絕對保密。結果,一學期下來,不但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學生跟老師的關係更親近了,思想品德呈現出“正遷移”的態勢,班級也始終處於一種平和的氛圍。除了運用“格言”和“周記”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我還經常麵批學生作文,對其中涉及的一些思想品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及時與學生進行坦誠對話,為他們解除一些成長中的煩惱,進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第三,教學滲透。新課改推行以來,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已經成為所有學科共同的教學目標之一,而語文學科因其“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把德育滲透進課堂更具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語文教師的“德育補位”意識必須貫徹到每堂課的教學之中。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永恒的主題,班主任自然是不會在此教育活動中缺位的。但是,作為科任教師,也要注意利用各自的課程資源,積極策應班主任的工作。以高中語文第一冊為例,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聞一多的《死水》等課文的情思,燭之武、鄒忌等曆史人物的品德,都具有或直接或間接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教學中我充分挖掘這些課文中的德育內涵,讓學生充分受到其中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與熏陶,起到了春風化雨之效。

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麵齊抓共管,通力合作。作為科任教師,我們更應該認識到自己作為教育工們者的責任與義務,密切關注學生在自己麵前的一切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品德問題,處處留心學生的神情舉止等細節所流露出的心理問題,以免錯失教育的良機。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彌補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缺位,把德育融會於學科教學之中,讓德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既有教學任務,又要班級管理;既有學校的常規工作,又要應付偶發事件。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有所缺位是在所難免的,非常需要像案例中這樣有心的科任教師及時補位。

說到班級德育中的補位,這其實是雙向的。班主任既需要科任教師補位,也要及時為科任教師補位。班級中的科任教師,很多是有主見、能獨當一麵的老教師,許多還有豐富的代班經驗,在與班主任的配合上,都有自己獨有的方式和方法;況且,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科任教師的教學中度過的,離開了科任教師的支持與配合,班主任不要說完成班級管理的各項任務,就連全麵了解學生都有困難。班主任要發揮科任教師的作用,凝聚他們的力量,除了尊重信任、虛心請教之外,也要主動協助他們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在需要的時候及時為他們補位。例如,當學生因某科任教師教學中的問題而對其有不敬言辭時,或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的一麵之詞而對科任教師形成一些不公正的評價和議論時,班主任要積極維護科任教師的威信,正確引導學生和家長一分為二地評價科任教師,同時還應該積極主動宣傳科任教師的長處、優點和勞動成果,增強其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威信。

當然,任何一個班級,科任教師的配備不可能一般齊,水平、經驗乃至境界都有高有低,班主任在協調上總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人心都是肉長的”,況且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隻要班主任積極為科任教師排憂解難,“先人後己”,科任教師就會積極支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再則,當班級工作取得成績、受到表彰時,一定不能忽視、埋沒科任教師的功勞,班主任如果有一點爭個人榮譽的思想苗頭,就會招致科任教師的反感,配合上必然很難步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