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她實在忍受不了了,求助於心理醫生。經過情緒調解法,她放鬆了心態。再回到辦公室,才發現原來情形遠沒有她原來苦惱的那樣可怕。
上麵老師的苦惱來自於對人際關係的過分敏感,不合理地認為人際關係或氣氛的一切異常都是因為自己。其實,辦公室的氣氛或人際關係的狀況取決於很多因素,他們不說話,可能是因為工作太緊張,要思考自己的問題,要備課改作業,也可能是他們累了需要喘口氣,並不一定是在生氣。有的人天性喜歡安靜,不愛大聲說笑,總是少言寡語,並不一定在生氣。大部分人都喜歡開朗的人,而不歡迎敏感多疑的同事。因此,減少對人際關係的過分敏感,放開心懷,這樣才能贏得同事的喜歡。
第三,一定要克製妒忌,將之轉化為自己進步的動力。
羅老師新到學校工作時,原以為自己學曆最高,能力最好,在工作中時常表現出自滿的情緒。有一天,校長給他分配了一個很簡單的論文寫作任務,可羅老師偏偏沒能按時完成,後來求助於同事陳老師才順利交差。為此,校長表揚了陳老師說:“雖然陳老師學曆不高,但自學能力強,工作努力,小夥子不錯,大家可以向他學習。”就這麼一句表揚,羅老師心裏很不是滋味。在以後的工作中,他總想挑陳老師的刺,出他的醜。可陳老師總是很坦誠地向他學習,並不生氣。結果,時間久了,羅老師給同事們留下了嫉妒心強的不好印象,也因此在後來升教研組組長時,學曆高的羅老師沒有入選,而學曆相對低的陳老師則入選了。羅老師歎氣道:“嫉妒讓我吃了不小的虧!”
心胸狹窄和妒忌心是一對孿生子,都是不良的心理品質。其產生的原因,與主體的自我認識和社會認識失調有關。他們既缺乏自知之明,又容不得他人。因為心理總得不到平衡,所以勢必在語言行為中表現出來。人緣不好者往往一方麵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另一方麵心胸狹窄,妒忌心重。能力比他強的,他不服氣;受領導器重的,他不順眼。別人相互關係密切,他則悻悻然,甚至連誰講了一句精妙的俏皮話,他也會若有所失。這就無形中在他與別人之間構築了一道厚厚的、無形的牆。
同事之間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利害關係,也極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這是很正常的,但要妥善處理。三國時周瑜和諸葛亮就是這樣:周瑜氣量狹小,以至於臨死時還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所以,當你看到同事的成就而心生嫉妒時,不妨多想想同事在取得成功過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艱辛勞動,再把它和自己的努力比一比。這樣一來你就會心平氣和些,你就能把消極的嫉妒轉變為佩服了。
第四,注意與同事交往時的態度和言行。
人無論在何時都喜歡聽讚揚之詞,渴望得到社會的承認,別人的認可。會為人處事者,自然會避其鋒芒,有自己的意見,會通過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同事之間,於公於私都不會有太大的原則性衝突,有爭議也可以用商量的方式去解決,完全沒有必要爭個臉紅脖子粗。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要是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著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也必將眾叛親離。外圓內方並不是要你違背人格去圓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講究說話的藝術和方式,這樣既可以表明你自己的見解,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會傷害別人,讓別人憎恨你,可謂一舉兩得。
總之,“方”是做人之本,是堅持心中原則的根本;“圓”是處世之道,是妥當處世的錦囊。掌握了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你才能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