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顆淡定的心
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若在名利之心的激發下,成就一番事業,造福於他人,自己又能獲得滿足與快樂,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但名利之心也常常惹起種種事端,生出諸多煩惱。所謂惹起種種事端,是指在名利之心的誘發下,急功近利、撈偏門,弄出與主觀願望大相徑庭的不良後果。所謂生出諸多煩惱,是指因被名利所累、心態浮躁,終日挖空心思、不得鬆弛安寧,苦不堪言。又實在是害人害己。所以世人在教人奮進的同時,又不忘“淡泊名利”的提醒。淡泊一詞並非讓人消除對名利的欲望、甘於平庸、無所作為、及時行樂,而是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不要把名利視為人生的全部,要學會在向外尋求幸福與向內尋求幸福之間找到一個適宜的平衡點。
成功動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動力。缺乏成功動機的人,難有事業成就和積極愉快的成功體驗。但如何理解成功,卻是至關重要的。是金錢、麵子重要,還是體現個人特性的和自我價值的平和人生重要,對這一問題的實踐回答,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智慧。下麵這篇文章,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
中西迥異的成功價值觀
來中國前,我原以為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那裏勞動人民的地位至高無上。中國有句古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嘛!可是親臨中國後我很意外和震驚,中國人對普通工人、農民、服務員、清潔工等十分不尊重,甚至鄙視這些“底層”勞動階層。中國人以職業、職位、收入、官階等來品評一個人的高低貴賤,比西方社會還甚。
在挪威有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兒園、小學校講故事的說書人,一次晚餐時與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士聊天。中國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謀劃策說:“反正你在這裏也沒有正經工作,還不如去中國教英語,既能有一個穩定的職業,也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那說書人很驚訝地糾正該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職業者。我的職業就是走街串巷為老百姓說書。你怎麼能說,這不是一項正經職業呢?我不去中國,我不願背井離鄉。”
那位中國女士餐後發感慨:“看他一個窮說書的,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朝不保夕。幫他找條出路還不領情。看來中國人是好樣的,我們來到你們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拚出自己的一份白領體麵職業,領中產階級薪水、住上小洋樓……”周圍幾個西方客人個個睜大眼睛瞪著她瞧稀奇:本來西方朋友挺可憐這位女士的,該女士的丈夫和10歲的女兒都留在中國,她獨自漂泊異鄉打拚,已4年沒見過女兒了。
西方人最不能想像夫妻長久分居、家庭不能團聚,這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極大的痛苦。因此西方丈夫出差時,常常攜太太同行。喪失天倫之樂的痛苦,是洋樓、白領、高薪等所不能彌補的人生缺憾。在西方人眼中,為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實在太殘酷。
一位在紐約華爾街附近一間餐館打工的中國MBA留學生,一晚對著餐館大廚再次老生常談發誓說:“看著吧,總有一朝我會打入華爾街去。”大廚好奇地詢問道:“你畢業後有什麼設想?”中國MBA利落地應聲道:“當然最好是馬上進跨國大公司,前途和錢途就都有保障了。”大廚又說:“我沒問你的前途和錢途,我問的是你將來的工作誌趣和人生誌趣。”那位留學生一時語塞起來。大廚歎口氣嘟囔道:“要是經濟繼續低迷、餐館歇業,我就隻好去當銀行家了。”
聞此言,那位留學生大為驚訝。大廚解釋說:“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銀行裏上班,日出而作,日落卻無法息,每天都午夜才回家。我終於厭煩了這種勞動生涯。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烹飪,看著親友們津津有味地讚歎我的廚藝,我便樂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兩點多鍾,我結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務,在辦公室裏嚼著令人厭惡的漢堡包時,我下決心辭職去當一名專業美食家。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挑剔的腸胃,還有機會為眾人獻藝。”
這樣的事例可能出乎中國人的意料,因為中國人對成功、失敗、快樂、悲哀,有比較概念化的統一模式。換句話說,就是活著爭口氣,是為了一種體麵和在別人麵前可以炫耀的麵子。對西方人來說,則更看重體現個人特性和自我價值的平和人生。
在西方,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無高低貴賤之分,強調的是幹事業的興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其成功與否,並不是靠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通過其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滿足和回報。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願顯山露水,越來越被西方人認為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教師的淡泊,指的是教師既注重自己的工作業績,又不過分追求名利。它是優秀教師必備的人格特質。
區分教師的事業心和名利心,對教師隊伍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事業心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強大推動力,它表現為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計個人得失,處於忘我的工作境界。名利心是教師把自身名利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追求。它表現為教師的教育動機、教育情感和教育行為被名利所左右。一個教師正確的教育動機,應該是強烈的事業心而不是名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