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磨煉健全的心理(2)(1 / 3)

如果不盡快擺脫壞情緒,不及時調節疏導和釋放,就會影響人的工作和正常生活,繼而導致身心疾病,危及自己的健康。為了避免壞情緒造成消極的後果,班主任應盡量遠離壞情緒,保持好情緒,做到心胸開闊、豁達,對突如其來的事件要冷靜對待,要塑造自己,要善於解脫。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壞情緒呢?下麵就是一些很好的方法:

(1)傾訴。當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或者自己認為很倒黴的事,別悶在心裏,找個朋友傾訴一下。和朋友一起玩玩,一起喝喝茶,敘敘舊,把你的事情說給朋友聽,以便得到朋友的同情、開導和安慰。

(2)發泄。有了壞情緒,不用壓製它,盡情的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發泄,當然要選擇最好的方式,不能太放縱。譬如你可以去爬山,爬到山頂大聲呼喊,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大哭一場。

(3)高歌。你可以自己帶上耳機大聲唱歌,也可以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通過音樂把情緒調整過來。大聲歌唱能排除緊張、激動的情緒。

(4)工作。投入工作,沒有時間去想不愉快的事情,慢慢就會擺脫壞情緒。

(5)出遊。可以選擇假日和家人或者朋友出去旅遊,但不要參加旅遊團,因為旅遊團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可能使你情緒惡化。最好選擇坐火車出去,那樣可以欣賞車外的風景,還可以放鬆自己。

(6)釋然。也許有些問題根本找不到解決辦法,你隻能順其自然,心裏把它完全放下,你就想沒什麼大不了的,最壞不過如此。

現實生活中擺脫壞情緒的方法很多,人與人因個體差異和所處環境、條件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盡快從壞情緒中走出來,塑造良好的情緒,才會一事順,事事順!

走出職業倦怠的陰影

學生一個小小的失誤,可能會成為你大發雷霆的導火索……

一個差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也沒能引起你的興奮和激動……

在教學中,老教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用著……

在講台上,頭腦中一陣陣地出現空白……

講完課後,內心一陣陣地感到空虛……

學校的會議中,你專找一個緊靠著門的最後一排的座位坐著……

當學校討論某項教學改革措施時,你居然像是一位局外人,一言不發……

一向健康的你,身無大病卻渾身難受,或小病不斷……

那麼,很可能職業倦怠在困擾著你。……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格裏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在《心理學與生活》中指出:職業倦怠是一種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綜合症,通常發生在那些需要與人(病人、客戶、公眾等)進行高強度接觸的職業。職業倦怠者對工作對象失去了關心與愛護的熱情,甚至用冷漠乃至不人道的方式對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往往很遭,而且為自己的失敗而擔心。它同更高的曠工和離職率相關,帶來惡劣的同事關係、家庭問題和糟糕的個人健康。

目前,教師群體已成為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在長期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而累積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負性情緒。

教師職業倦怠一般會出現三種心理反應。

一是情緒耗竭。這個階段的教師表現為疲勞、煩躁、易怒、過敏、情緒緊張。情緒上耗竭的教師常常表現為畏懼早晨去上班,形成對學生消極的、玩世不恭的態度。

二是人格喪失。人格喪失一般通過減少和斷絕與學生的聯係來表現。例如,教師減少與學生的接觸,從身體距離上遠離學生,不理睬或拒絕了解學生,給學生取貶損性的稱呼、外號,或給學生貼標簽,這些都是性格解體的標誌。

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師的職業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教師一旦發現他們的職業為他們提供較少的反饋時,就不再作出努力了。

教師一旦經曆這三方麵的過程,就引起動機上的變化,進而在生活方麵體現出了失敗感,這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習得性無助”。教師倦怠的結果,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他們的工作都有許多消極不利的影響。體驗倦怠的教師很可能個人生活質量下降,常曠工,工作不求進取,耗費大量時間尋求新工作。而且,持續性的職業倦怠會對人的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帶來不良影響:造成一些身心症,如高血壓、偏頭痛、腰酸背痛、心髒疾病、腸胃疾病、月經失調和皮膚病等,造成人體免疫係統功能減弱,使人變得更容易生病;使人變得憂鬱、焦慮、失望、無助、沮喪、浮躁不安、容易動怒;造成注意力狹窄、記憶功能減退、思考僵化、問題解決能力降低;影響人際關係,對人冷淡、不願理人、不熱心助人、容易與人起衝突;有些人出現強迫性行為,如整天擔心工作出差錯,反複檢查、核對;有些人試圖通過藥物、煙酒、網絡來逃避壓力,釀成上癮行為。

那麼,怎樣才能走出職業倦怠的陰影呢?由於壓力過大是造成包括班主任在內的諸多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首要原因。因此,首先要學會有效調適壓力。

1.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

避免壓力過大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懂得“量力而行”,也就是不要讓自己繃得太緊,不要凡事都攬到自己身上。該做的,當盡全力做好。但不要什麼都去爭,什麼都想要,不要羨慕別人得了多少好處,更不要指望天下好處一個人占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