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磨煉健全的心理(2)(2 / 3)

2.提高自我效能感

相同的情境下,個人對自己所持的看法與信念不同,行為效果就不一樣。自我效能感,就是個人對自己獲致成功所具有的信念,亦即對個人能力的判斷,對自己的信心程度。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於相信自己擁有的資源可以應付所需,當遇到有壓力的事件時,會將其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先就認定自己不行、遇事驚惶失措,結果自然糟糕,更加堅信自己無能,形成惡性循環。當然,信心不是盲目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教師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

3.學習有效的壓力應對方式

針對不同的壓力源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可分別采取以下應對方式:

(1)解決問題。直接采取行動以解決問題,包括評估壓力情境,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擇善付諸行動。

(2)暫時擱置。接納壓力,但暫時擱置不管,稍作調整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3)改變。從正向角度重估自己的認知與情緒狀態,借由自我增強和調整認知、情緒狀態以解決問題。

(4)尋求支持。尋求他人支持,借由他人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般而言,人們麵對壓力時的反應,可以分為問題解決取向和情緒焦點取向。問題解決取向是將重點放在問題本身,先評估壓力情境並采取適當措施來改變和避開壓力,以有效而建設性的行為直接解決威脅的壓力情境。情境焦點取向則是控製個人在壓力下的情緒,不直接處理產生壓力的情境,而先改變自己的感覺、想法,專注在減少壓力對情緒的衝擊,主要在於使人覺得舒服一些,但壓力源並沒有改變。何者對個人最有效,需要評估整體情形。如果一個人處在激動情緒狀態下,也難有辦法思考解決之道,可以先采取情緒焦點取向應對,先緩和情緒再說;然而一味地固著在情緒調整方麵,問題可能更加惡化,使自己的情緒更為痛苦。因此,必須綜合考慮主客觀因素,合理應對。

4.用積極的想法支配自己

視壓力事件為“麻煩”不如視之為“鍛煉機會”,視失敗為“倒黴”不如視之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5.利用好你的時間

首先,該做的事情馬上做。今日事,今日畢。拖拉會使壓力更大,壓力作用的時間更持久。

其次,要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比如,當學生頂嘴時,當因學校某些不公平的事憤憤不平時,當遇上不遂人願和力所不及的事時,教師應多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像旁觀者一樣告訴自己:人生旅途經常會出現一些坎坷、挫折和大大小小的不順利,沒有挫折就失去了奮鬥的意義。你一定能行,決不能輕言放棄,因為每樁偉業都是由信心開道,由堅持告終的。

再次,學會放鬆自己,體會過程中的快樂。

有付出就會有回報,教學生活的確有些重複,但這重複之中也有著許多的變化,教師們應當學會優化並體驗這個“過程”中的快樂。學生的學業進步了,有自己的功勞,不管進步是大還是小,都應當自我意識到,並且也讓學生意識到,一起享用這成果;師生間、同事間的關係拉近了、融洽了、密切了,自己應該為自己的努力高興,與學生、與同事共同慶賀這成功。當感到壓力不斷時,持續數分鍾的放鬆,往往比一小時的睡眠要好。一旦出現焦慮性的心理障礙或抑鬱性心理障礙時,不妨想辦法休假幾天,外出旅遊,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霾一掃而光。

最後,介紹一套能有效放鬆自我的健身操,會對你走出倦怠有所裨益,不妨一試。

準備工作:

1.選擇一個安靜、整潔、光線柔和的環境。

2.坐在沙發上或平躺在床上,盡量使自己感到舒適愉快,並輕輕地閉上眼睛。

放鬆程序:

1.深吸進一口氣,保持一會兒。(停10秒)

慢慢把氣呼出來,慢慢把氣呼出來。(停5秒)

再做一次。深深地吸進一口氣,保持一會兒,再保持一會兒。(停10秒)

慢慢把氣呼出來,滿滿把氣呼出來。(停5秒)

2.伸出前臂,握緊拳頭,用力握緊,體驗手上緊張的感覺。(停10秒)

放鬆,盡力放鬆雙手,體驗放鬆後的感覺,你可能感到沉重、輕鬆、溫暖,這些都是放鬆的感覺,體驗這種感覺。(停5秒)

再做一次。(同上)

3.彎曲雙臂,用力繃緊雙臂的肌肉,保持一會兒,體驗雙臂肌肉的緊張。(停10秒)

放鬆,徹底放鬆雙臂,體驗放鬆後的感覺。(停5秒)

再做一次。(同上)

4.緊張雙腳,腳趾用力內扣,用力內扣,保持一會兒。(停10秒)

放鬆,徹底放鬆你的雙腳。(停5秒)

再做一次。(同上)

5.腳尖用勁向上翹,腳跟向下向後緊壓,繃緊小腿部的肌肉,保持一會兒,再保持一會兒。(停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