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思考比知識更重要(1)(1 / 3)

教育需要反思

幾年前,比爾·蓋茨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時談到,他作為微軟公司的總裁,再也沒有編寫軟件的時間了。但是無論多麼忙,他每周總會抽兩天時間,到一個寧靜的地方待一待。為什麼呢?他說,麵對繁重的工作和競爭激烈的IT市場,作為管理者,他必須有專門的時間去思考,以作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葦草。”教師當是人類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傷正在於,教育傳播的主體——教師——嚴重缺失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索的精神。人雲亦雲,把教育淪為機械的類似於體力活的工種,將使教育陷入空洞的浩劫之中。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有天深夜走進實驗室,發現實驗室裏有個學生還在工作台上忙碌。當盧瑟福了解到學生從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間斷地工作後,他沉吟片刻問道:“親愛的,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在盧瑟福看來,動手實踐之於科學研究固然重要,不靜心思考同樣不可取。而對於班主任來說,做好教育反思就是最好的思考。

反思是現代教育關於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反思能力也是現代教師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所謂反思,就是自己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及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及時的調整。或者說,所謂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其效能。

反思的本質是教師“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的一種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是教師自我超越、自我創新活動和能力的一種表現。這種活動和能力,就其發生的過程而言,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實踐前的反思,所謂“以史為鑒”,即注重對以前的或現存的經驗的反思,它具有審視、懷疑、批判、否定、超越、創新的性質;二是屬於實踐中的反思,即過程性反思,它對自己當前的動作行為實施“實時監控”,保持一種“警覺”,它具有自知、自覺、監控、防範、調整的性質;三是實踐後的反思,即回顧性反思,它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或獲得的經驗進行一種“反芻式”加工,具有回溯、反饋、評價、自審、反省、升華的性質。就其性質而言,也可以將教師反思分為學習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所謂批判性反思,就是運用更合理、更理想、更先進的教育理念來反思現實中的教育問題、教育弊端,在批判中開拓新的思路,創造新的經驗,形成新的模式,在否定中前進,在創造中進步。

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隻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

現代中小學班主任,應該把成為一個反思型教師,作為提升個人經驗與智慧內涵的重要途徑。

我們先看下麵這個案例:

在我的抽屜裏至今還保留著幾個學生的作文,而這些學生早已畢業,我為什麼還要保留它呢?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

那是2000年的上學期。有一次,我在下午第三節的班會課上宣布了學校有關愛護公共財產的規定,反複向同學們強調了要注意的事項。可是晚自習當我走進教室時,就發現一塊窗戶玻璃被打破了。一問,是學生陳萍建打破的。這個學生平時很調皮,曾因違反校紀和班規受過批評和處分。這次在我剛剛宣布了有關規定後,他就幹出了這件損壞公物的事,我想他一定是對我不滿,故意和我過不去,是在向我這個年輕的班主任示威,想損害我在班上的威信,我決不能輕易地放過他。想到這裏,我沒有對事情的緣由作進一步了解,憑著自己的想像,在教室裏當著全班同學的麵,我將陳萍建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要他馬上交錢賠償玻璃。但意想不到的是,陳萍建當場就站了起來,用手指著我,說我亂講,他決不會賠償玻璃。看到他竟敢當著全班同學頂撞我,我氣極了。於是當場就責令他雙倍賠玻璃款,並寫出檢查貼在教室後麵,還得罰掃三天教室。一宣布這個決定,全班同學都瞪著眼睛看著我,立刻又轉入小聲的議論。而陳萍建也狠狠地瞪了我一眼,隨手甩出賠款,就不做聲了。當時我的目的是要殺一殺他的“邪氣”,並以此來警告其他妄圖“犯上作亂”的學生。

這件事才過了三天,想不到教室窗戶的玻璃又打破了一塊。這次我氣得火冒三丈,沒做任何調查,就對全班同學電閃雷鳴地轟一頓,言辭非常尖刻,罵得全班同學腦袋低垂,誰也不吭一聲。“玻璃事件”處理完了,以後的一段時間內,雖然玻璃沒有再被打破,可損壞凳子、電燈、講台的事情卻發生了好幾次。而每次去查問班上的同學,都查不出是誰幹的,問班幹部,他們也推說不知道。師生之間似乎總是格格不入,尤其是陳萍建,走在路上見到我就趕快把頭扭開,裝作沒看見,對我避而遠之。麵對這種尷尬境況,我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