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思考比知識更重要(1)(3 / 3)

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他的得意高徒曾子則說:“吾日三省吾身。”

內省反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精彩的部分,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

懂得反思的人,才能不斷成長。應經常在反思中捫心自問: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哪些東西對自己最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更好?這將會成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質疑自己的思路和鍛煉自己的判斷力的最好方法。經過了這種方法的考驗,一個人會變得更強大、更自信,他的人生目標也會更加明確。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過深刻內省經驗的人是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的身心接受了一次智慧與道德的洗禮——在一係列類似的洗禮之後,他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促使他以更加堅定的步伐走向成功,也可以為他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演講時,有學生問他:“外麵有許多抗議你的人,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克林頓回答說:“作為美國總統,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會有反對我的人。我把反對我的人當作我的好朋友。當他們反對我的時候,其實是在批評我,而敢於批評我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

比爾·蓋茨對微軟公司的所有員工說:“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於1976年在父母的車庫中組裝了第一台蘋果電腦。很快,蘋果成為了風靡全球的電腦品牌,年僅25歲的喬布斯則成為了信息產業裏的第一位新貴。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公司陸續推出了appleⅠ、appleⅡ、macintosh等家喻戶曉的電腦產品。

但是,當年的喬布斯聽不進別人的勸諫,一心想獨攬大權。在公司裏,除了一批“死黨”以外,其他員工都無法容忍他那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態度。終於,1985年,他被自己請來的首席執行官史考利打入了冷宮,董事會宣布,他永遠不會被蘋果公司委以決策者的重任。

那一年,喬布斯剛滿30歲,大多數人都認為他的事業已經走到了終點。連他自己都說:“我那時是一個最知名的失敗者,我曾經考慮從矽穀消失。”但喬布斯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經過痛苦地自省,他意識到是自己在某些地方出了問題,於是下定決心改變自己。後來,當他回憶這段日子的時候,他說:“被蘋果放逐是非常苦的,但是良藥苦口,我這個病人正需要這劑良藥。”

20年後,喬布斯不但創立了著名的pixar公司(大部分賣座的三維動畫影片都是由pixar製作的),還成功地重返蘋果公司的領導崗位,讓蘋果公司奇跡般地起死回生,並重新推出了imac、ipod等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在他的領導下,蘋果公司的股票上漲了12倍。這件事被一名傳記作家稱為“商業舞台上最偉大的第二幕”。

我想,喬布斯之所以能夠成功演出這出“商業舞台上最偉大的第二幕”,與他善於內省反思是絕對分不開的。

有一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叫做“一葉障目”。一葉何以障目?隻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或者不知道怎麼把這片葉子移開、拿掉,讓它抓住了我們的弱點。

讓反思成為我們每個人良好的習慣。

作為一名班主任,僅有觀察是不夠的,隻知道一味“低頭拉車”,而不懂得“抬頭看路”也是不行的,而隻知道看前麵的路不懂得回頭看一下自己的腳印更是不夠完整的。僅僅能夠捕捉到問題是不夠的,還要有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思路。許多教師都有寫教育隨筆或教育日記的習慣,教師在記錄教育活動的同時,更要分析透過這些教育現象的本質,思考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法,即使最終沒有得出結論,思考的過程也是極有意義的。

教師每天無論是聽課、上課,還是常規的教學管理工作,都要及時反饋校正:

這節課的預設是否有問題?

最出彩的地方在哪裏?

學生情緒調動如何?

課堂氣氛是否達到自己的要求?

今天有沒有哪一點比昨天做得更好?

有沒有解決一個新問題?

技能有沒有新的提高?

有沒有學到新東西?

能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

我的工作或專業對別人有沒有幫助?

周圍的人有沒有誇獎自己?

……

這些都是老師可以思考的。反思得越多,經驗就越多。

想辦法就會有辦法

在大饑荒的年代,一個人好不容易在河裏捉到了一條大魚,高興地把魚帶回家,對妻子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妻子說:“沒有油啊。”丈夫說:“那就煮!”妻子說:“沒鍋。”丈夫說:“烤魚!”妻子說:“沒柴。”丈夫聽罷,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