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思考比知識更重要(2)(2 / 2)

總而言之,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要回避問題,凡事都不要說“沒辦法”,而要積極的思考。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關鍵在於肯動腦筋,隻要肯動腦筋,努力思考,辦法就會浮現出來。

學會“換位思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小時候住在一間雜貨鋪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們把某種東西交給雜貨店老板,然後換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他將一把石子遞給老板換糖。雜貨店老板遲疑片刻後,就收下了石子;然後把糖換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身。”這位雜貨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沒有用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從孩子的角度用寬容維護了一個孩子的尊嚴。

在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常常需要處在學生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心態放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體驗他們的感受,這就是我要說的“換位思考”。這種反思方式能很快架起師生互相理解的橋梁,幫助我們找到教育教學的障礙,從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世故”、“圓滑”,講起話來“三分是真,七分為假”,有的甚至是滿口謊言。因此,一般來說,班主任對這類學生比較反感,甚至恨之入骨。

那麼,學生為什麼會說謊呢?我們不妨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生的這種行為:(1)是由於某種原因,為逃避責罰,不願或不敢說出事實真相。如學習成績差,做了不應該做的錯事,談話的對方是家長或是教師比較專斷,這時,學生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2)是當時情況對自己十分不利,如果說出真話會危及到自身利益,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3)是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隱私而說謊;(4)是為了講“江湖義氣”“哥們義氣”而說謊;(5)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得到家長或老師的表揚而說謊。因此,麵對這種情況,作為教育者要采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正確地對待學生的說謊問題。一方麵,我們要理解學生說謊;另一方麵,也要根據事實真相采取相應的方法來阻止學生說謊,引導他們講真話,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同樣需要“換位思考”。

比如,學生總是喜歡新奇的東西,總是想擁有一份別人所沒有的東西,去炫耀。每當看到別人的新東西時,自己就會萌生拿過來先玩玩的念頭,玩過後又不想還給人家。於是,在別人不在時,悄悄地把東西拿過來欣賞。事後,有學生舉報到班主任那兒。按照常規,班主任肯定要訓斥那位拿別人東西的學生。可是這種方法不僅不能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有時還有負麵影響。為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原因,並且盡量把影響降低到最小化,一方麵保護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學生共同談談“隨便拿別人東西,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同時,幫助這位學生向東西的主人借過來,讓他過把癮,以消除他對新東西的神秘感。

有位班主任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次,我班興起了玩溜溜球的遊戲,學生A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沒有錢買溜溜球,正好學生B帶了20元錢打算買工具書,被他看見了,他利用下課的機會把學生B的錢偷去了並買了溜溜球,雖然有同學給我提供了線索,我也注意到他的表情變化,但我仍然不露聲色,請全班同學一起幫助找一找。課後,我利用叫他訂正作業的機會與他悄悄地談了一會兒,並從他的角度分析沒錢的困窘,教育他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養成克製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請老師幫助向同學借來玩,而不是偷拿別人的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並動員他把剩下的錢交出來。另一方麵,我與學生A的家長取得聯係,請他們做好他今後的教育工作。

最後我向全班同學宣布,我在學生B的作業本裏找到了20元錢。這一善意的謊言,既排除了同學們對他的猜疑,保護了A的自尊,又達到了教育他的目的。經過這件事以後,我發現他不僅比以前更遵守紀律,而且學習也認真多了,在校舉行算24點比賽中,他還獲得了一等獎。

這個案例再一次印證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還有一種情況也需要我們使用“換位思考”,那就是學生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