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學生退步了,教師不應一味地責備,而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問題,了解學生退步的原因。如果是學習退步了,應查找是對知識的理解有困難,還是受到了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進而采取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盡快地走出學習的沼澤地;如是其他原因退步了,作為班主任不妨協助科任老師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去探索,真正的用心去讀孩子這本書,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盡快找到問題的症結,從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學生進步。
“換位”思考的實施,需要班主任對學生付出滿腔的熱愛,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耐心和細心,需要班主任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更需要班主任多些理解、寬容,這樣的教育會更有成效。
寫作是一種好方式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教育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和實踐基礎。”
教育寫作對教師來說,是一扇思想之門、一扇智慧之門、一扇教育科研之門,教師一旦走入這扇門,就能一步一步走向寬廣,走向成熟,走向頂峰。
我們先來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一篇文章:
取得博士學位後,我在成都市教科所工作了一年多。之後,我重新回到了校園,來到成都市鹽道街中學外語學校任教。一到學校,我便提出要求:“我希望能夠擔任班主任!”很快,我如願接手了高一年級的一個新班。日子一下回到了從前:我和學生一起早讀,然後是備課、上課,找學生談心,接待家長,批改學生作文,看學生隨筆……每天的生活平凡、瑣碎,忙碌而又充實。我每天都在實踐著、思考著、感動著、幸福著,同時每天堅持寫作。說實話,我是帶著“新教育”之夢重返講台的。“新教育”實驗致力於造就反思型的教師,寫作便是反思的形式之一。
從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學的第一天起,我開始恢複了寫班主任日記。我寫的的確是“日記”——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當天的教育過程忠實地記下來,少則三五千字,多則上萬字。一個學期下來,竟然寫了60多萬字!這60多萬字所展示的,是我每天“原生態”的教育現場和真實的教育感受。我把這些日記命名為“心靈寫詩”。按我的理解,理想的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靈在學生的心靈中寫下心靈的詩篇。我一邊寫,一邊貼到網上。於是,每天都有若幹網友讀我的“心靈寫詩”。
曾有網友問我:“天天寫這麼長的日記,你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是的,在旁人看來,我似乎是很有“毅力”的。堅持讀我日記的網友們可以作證,我的每一篇日記幾乎都是在當天完成的。當然,不止一次是在午夜才寫完的,上傳到網上已經是次日淩晨。我不覺得這需要什麼“毅力”,因為這是我本身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已經變成了習慣,就像每天再忙也要洗臉、刷牙一樣。難道每天堅持洗臉、刷牙還需要毅力嗎?
寫這樣的日記,並不像有的老師想像得那麼“累”、那麼“苦”和那麼“堅忍不拔”,因為用文字記錄自己和學生每一天的成長,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注意,我在這裏沒有說“有意義”而是說“有意思”。“有意義”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要“有意思”。你可以想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一邊回憶著當天發生的事,一邊在鍵盤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此時,我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之河原來是這樣有韻、有味、有聲、有色地從指尖流過!我和學生那“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水連同無數朵晶瑩的生活浪花,會因為我的日記而永遠地“凝固”下來。若幹年後,我們共同品味這些文字,便會回到那一個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學生會因此而青春永駐,我會因此而生命不老。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