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思考比知識更重要(3)(2 / 3)

如果說我的日記生動形象、“可讀性強”,那首先是因為教育過程本身充滿了魅力。我在寫日記的時候,一直遵循一個原則——絕對真實。無論是對班集體建設的宏觀策劃,還是對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引導,我當然都有明確的教育意圖和期待;但對於教育過程的客觀走向,我不預設任何理想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在寫日記的時候,隻看“當天”發生了什麼,便記錄什麼。我絕不為了主觀願望達到什麼教育效果,通過編造提前埋下什麼“伏筆”,或者作一些什麼“鋪墊”;也不為了前麵的“伏筆”或“鋪墊”,人為地在後麵來個什麼“呼應”。班集體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是一個跌宕起伏甚至是驚心動魄的過程。比如,麵對一個“後進生”,無論多聰明的教育者也無法預料明天他會惹什麼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教育,每天都充滿懸念!”這裏的“懸念”,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的難題”。期待著每一天的“懸念”,進而研究、解決不期而遇的“懸念”,並享受解開“懸念”後的喜悅,然後又期待著下一個“懸念”……如此周而複始,這便是教育過程的無窮魅力。

我忠於每一天的教育現場——真實的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氣氛等,同時也忠於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誠的反思、剖析、體味、感動、喜悅、困惑、焦慮等。我這60多萬字的日記所記錄的120多個“生活橫截麵”,成了一部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的“青春詩劇”。

大自然的季節繼續有序地輪回,日月星辰繼續默默地運行,青春的花朵會繼續綻放在永遠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生命的翅膀會繼續從容而磅礴地拍打著事業的天空。還有無數我預測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歡樂或悲傷的細節、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跡”在前方的驛站等待著我。因此,我的日記會一篇一篇地寫下去,去迎接一個又一個生命的精彩瞬間。班主任朋友們,用你手中的筆記錄下身邊的事吧,那樣你會永遠與青春同行!

我們說,教師要做有“思想”的人,不要做人雲亦雲的鸚鵡,“名師”大抵都是有思想的人,他們的思想源於何處?

思想起源於實踐,形成於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在我看來,寫作是思想的砥礪石,寫作是教師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動筆,但你必須承認,不動筆,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膚淺的、零碎的、斷斷續續的、浮光掠影的。寫作的好處在於強迫人靜下心,“將自己朦朧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感受、體驗明晰化,對零星、殘缺的思想片段進行修正、補充、發展,使其相對完整化和邏輯化,將紛亂無序的思想係統化、有序化,將原發的、處於相對粗糙形態的思想、情感、感受、體驗、心理外化為精美的語言與結構,呈現為一種文化”。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馬奔跑起來,起初還能控製,還知道方向和周圍環境,隨著漸行漸遠,就必然顧了後邊忘了前邊,惦記前麵又無法繼續深入。這個時刻,隻有拿起筆來,一路走下去,一路記下來,邊走邊記,等回過神來,紙上文字便是這趟思考之旅的見證和收獲。真正的寫作不是信馬由韁的記錄,它必須充實而嚴謹,清晰而精致,於是寫作的過程必然促進寫作者閱讀更多的書籍,查證更多的資料,以求證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又成了一種吸收性極強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