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以正確的心態麵對(3)(1 / 3)

原來如此,孩子的一個想法竟是如此的簡單,我不僅在心裏開始微笑,也為剛才沒有馬上發脾氣而感到慶幸。孩子們許多調皮的做法,很多時候往往源於一個淳樸的理由。我們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指責,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點,往往會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想到這,我微笑著看著他,問:“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願意嗎?”孩子搖搖頭。“是啊,小樹一樣不樂意你踩到它身上啊,下次可要知道不能這樣做了。”孩子點點頭。“去吧。”看著孩子快樂而去的身影,我的心也為這件小事而明朗了半天。

剛說完不讓爬樹,學生就公然違反,這豈不是向老師挑戰嗎?

很多老師就是這樣想事情的。他們總認為,學生“頂風作案”,明擺著就是和老師作對。其實很多學生違反紀律,本來主觀上並沒有和老師作對的意思,他的心思並不在老師身上,是老師自覺主動把矛頭引向自己的。教師這樣不加分析地冒然站到孩子的對立麵去,而且多次如此“導向”,最後孩子就索性和老師對立起來了,真的成心搗亂了。

我們可以把這種教育方式稱之為“製造敵人”。

“黃玫瑰”老師就很聰明,她能“化敵為友”。

“黃玫瑰”老師發現學生公然不聽她的話,第一個反應也是“不滿”,實屬人之常情。問題是她能壓住自己的不滿,而且能成功地把這種不滿迅速轉化為“探究”,去詢問孩子“為什麼爬樹”。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很了不起的轉折。有許多老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沒有能力實現這種轉化,他們的思路沿著“不滿”向前進,變成了“發泄”,於是點燃了戰火。

“黃玫瑰”老師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師不能,他們失控了。

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

還要有科學精神,有研究心態。

經驗告訴我們,人有研究心態,他是不會向研究對象發脾氣的。地質學家不會對化石這樣喊:“你怎麼可以出現在這個地方?”當你把對方當作研究對象的時候,你就不會幻想對方適應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辦法使自己的認識客觀地反映對方的現實狀況。這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黃玫瑰”老師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所以她不生氣(一個想研究學生的教師是“沒有時間”生氣的),結果她得出了一個很科學的結論:“孩子們許多調皮的做法,很多時候往往源於一個淳樸的理由。我們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指責,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點,往往會是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有科學的結論才會有正確的教育方法。既然孩子並不是想與老師作對,既然他爬樹隻是因為一個淳樸的理由而忘記了紀律(這種“忘記”當然也是缺點,不管理由多麼淳樸),那麼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簡單的批評和紀律的重申,而是要想辦法使他下次遇到同類事情的時候“不這樣做”。這比“承認錯誤”要重要。“黃玫瑰”老師采用的是“擬人法”,把樹擬人,讓孩子替樹想想,不要踩到它身上去。對於小學生,這種方式挺好的。當然,要樹立紀律“觀念”,這還隻是個開端。

許多老師遇到問題,隻會以自我為中心地想事情,說的話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覺,立足點從來不會變一變。“黃玫瑰”老師不然。她不但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從孩子的角度,甚至能從樹木的角度看世界。我們把這叫做“立足點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為智慧。

學生“頂風”爬樹,這樣的偶發事件放到有些教師手裏,本來可能成為一個把老師氣得發瘋,弄得滿城風雨的“事件”,可是到了“黃玫瑰”老師手裏,在微笑中,舉重若輕就處理完了,她還因為此事心情“明朗了半天”。“黃玫瑰”老師把麻煩釀成了快樂。

“黃玫瑰”老師熱愛學生,熱愛教育。更重要的是,她熱愛生活。

可見,教師素質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學不同,教育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有意識地反思

偶發事件的產生,雖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大多在情理之中。如,學生之間因瑣事而產生的衝突甚至鬥毆,多半是以往積怨的爆發;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出現的糾紛,多半是以往隱藏的師生矛盾的公開化;學生損害公物或小偷小摸,多半是品德發展中的問題的行為顯現;學生離家出走多半是長期家庭矛盾導致的惡果。

因此,有心的班主任在麵對偶發事件時,常常會有意識地進行反思: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沒有預料到?它反映了什麼問題?它背後還隱藏著什麼德育規律?從中尋找自己工作中的得與失,及時發現問題和努力方向,進而據此改變工作策略,調整德育行為,不斷超越自我,使班集體建設趨於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