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以正確的心態麵對(3)(2 / 3)

讓我們看下麵的案例:

“丁零——丁零——丁零——”學生們踩著鈴聲陸續走進教室。

“我的桌子放反了!”李力叫道。

“咦!我的桌子怎麼也擺反了?”王進一臉問號地看著我。

“我怎麼放書包呀!”平時不大愛說話的張琴也出了聲。

……

此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一樣,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桌子反向的問題。原來,我們的教室將要在明天成為考場,桌椅必須全部反向擺放。為了放學後布置考場方便,我和幾個學生在打掃衛生時就把桌椅掉了個兒。

現在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將錯就錯”吧。我要求學生回到各自的座位,麵向教室後的黑板就座。這下原先的最後一排現在變成了“第一排”,我也走下講台,來到後麵的黑板前,開始了我的語文課。

這節課上得出奇順利,學生們聽得認真,發言踴躍,前幾排(原先的後幾排)的學生尤為投入。下課後,我走到這節課坐在第一排的一個上課時常做小動作的學生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這節課你表現得很出色,還要加油啊!”這個學生一聽,靦腆地笑了:“老師,這可是我第一次坐在前麵上課呢!”聽了他的話,我愣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個學生的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開始留意學生們對座次的感受。坐在前幾排和中間的學生,因為老師的目光經常注視著他們,提問時也常在他們身邊,因而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因此他們上課較認真,能積極發言,對學習有信心。與之相反,坐在後幾排的學生因為老師的目光很少能掃視到他們,再加上老師質疑解答時總是被前麵的學生包圍著,很少走到後麵,所以認為老師不重視他們,因而也就放鬆了自己,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時間長了,成績上不來,對學習也就缺乏信心了。有個坐在後麵的學生甚至戲稱:“老師往後排走就意味著有人要挨批了。”看來,我們已經在有意無意中傷了這些坐在後幾排,尤其是因成績差而被排在後麵的學生的心。

主觀上講,沒有一個老師願意“丟掉”一個學生,可客觀上,諸如學生人數、教學環境、傳統教育理念等眾多因素卻使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忽視了某些東西。中小學生具有明顯的附屬內驅力,即他們渴求得到老師的讚許和認可,需要從老師那裏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老師即使隻是關注地一瞥,微微地點一點頭或輕輕地愛撫,這些細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們感到快樂,認為那是一種“師愛”情感的流露,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並將引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此看來,是我們忽視了那些座次靠後的學生的情感需求。他們的要求並不高,隻是不願受到冷落而已。

其實,工作中教師們有意無意間冷落的又何止這些學生呢?曾聽說這樣一件事,有一個班級的中等生對差生說:“我真羨慕你!雖然你的表現不好,起碼得到了老師不少關注。”這句話聽起來多讓人心疼,它道出了多少學生的心聲!一個班級為數眾多的不正是這樣一批學生嗎?他們既不能因“成績好”受老師關注,也不會因“表現差”被老師批評。其實,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注。讓我們給那些“被遺忘的角落”更多的關注:上課時,把目光多投向這些角落,把學生拉回到課堂教學的軌道上來;質疑解答時,主動走向這些角落,給學生以鼓勵;下課時,融入這些角落,傾聽學生的心聲。

能經常這樣自覺進行教育反思的班主任,自然能始終保持一種敬業、開放、發展的心態,並能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

增強自製力

出現偶發事件時,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控製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抑製無益的激情和衝動,這就是自製能力。這是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必須具備的心理修養和教育勞動的技能。

教育工作瑣碎而複雜,學生的個性又千差萬別,在教育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難以預料的事。如果班主任善於保持心智健全和精神寧靜,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能頑強地、耐心地、要求嚴格而又循序漸進地實施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效的控製和調節,就會達到實施有效教育的目的。遺憾的是,有的班主任在學生不好好學習、不遵守紀律或班內出現了某種偶發事件時,就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對學生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睛,甚至諷刺、挖苦、體罰。這樣做的結果,學生可能暫時被壓服,表麵上遵守了紀律努力學習,但是,這種狀況絕不會持久。根據心理學分析,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隻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使那些屬於神經係統弱型的學生感到抑鬱而失去自信;使屬於神經係統強型的學生感到刺激而以同樣的態度待人。有的學生還會由於受委屈、受歧視而變得容易激怒或故意搗亂、說謊、做壞事。這就是由於學生經常受到指責、斥罵而出現的心理變態。可見,若班主任不能自我控製,即便你有淵博的知識或通曉教育理論,也可能做出違背教育規律的事。因此,班主任應從以下幾方麵加強自身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