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堅持正確的處理原則(2)(1 / 3)

(二)用故事來感化

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個人。教師如果善於用故事來感化學生,效果可能會勝過千百次的嚴肅批評。如對那些犯了錯誤而破罐子破摔的學生,可以耐心地給他們講“浪子回頭”等故事,促其改過自新。

(三)用微笑來提醒

用微笑來代替批評,有時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偶爾犯錯的學生。例如,某學生平時較認真,偶爾一次上課開了小差,這時,教師如果對他微微一笑,相信他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對,並會提醒自己下次千萬不能再犯。

(四)用商量來暗示

當學生違反紀律時,教師如果能控製憤怒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同他商量,啟發他自己認識錯誤,往往教育效果更好。譬如,在講課過程中,有人竊竊私語,影響其他同學聽課,這時,教師可以問:“老師是不是哪裏講錯了?”多數學生會在老師的啟發下為自己沒有認真聽課而感到羞愧,並會馬上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

(五)用目光來暗示

學生會從教師的各種麵部表情,特別是眼神中獲得有關信息,並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因此,在課堂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目光暗示”為教學服務。比如,上課鈴響了,如果學生由於玩得太開心一時還難以安靜,這時,教師可以站在教室門口,或到教室裏,用嚴肅的目光來回掃視全班學生數次,用來暗示學生坐好,暗示他們要靜下心來準備上課了。

總之,教師在實施批評教育時,要注意做到發自內心,替學生著想,熱愛學生,關心學生,這樣批評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下麵介紹一種批評學生的策略——六步進階法,供班主任在處理偶發事件時適時使用。

六步進階法在培訓新教師時效果最為明顯,很多老教師學後也感到受益匪淺。當然,在處理偶發事件時必須視情況變通運用,不能拘泥於此。

第一,反省內心對話是否正確。

教師在批評學生之前一般應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哪怕兩分三分鍾也好。重點是思考自己的內心對話是否正確,是否遵循了“是批評絕不是責備”的原則。試對比下列內心對話。

1.正確:

“劉明這次錯誤給老師造成了不少麻煩,但還不至於無法收拾,我能指出他的錯誤並讓他改進,同時我自己必須保持冷靜。”

錯誤:

“劉明這次的錯誤實在太令人氣憤了!簡直是不可饒恕!這次一定給他點顏色看看,叫他下不了台!”

2.正確:

“批評他時他可能接受不了,不過我想即使他一時失去理智,我也應付得了。”

錯誤:

“我如果指出他的錯誤,他肯定會跟我吵鬧,那就麻煩了!索性不理他算了!”

3.正確:

“趁現在事態還不嚴重,得趕緊向他指出,也許他認為不值一提,可我必須防微杜漸啊。”

錯誤:

“這一次就馬馬虎虎地跟他提一提,免得小題大做,如果下次再犯,我就對他不客氣!”

第二,切入話題,伺機說明批評的理由。

可能的話,批評前先要有一個打開話題的“熱身”階段,以免給對方一種突如其來的不愉快。但一旦切入話題,就不應拐彎抹角,應直指問題核心。

教師此時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說明批評的理由。

1.指出對方錯誤對你的影響:

“今天你課堂上的表現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2.指出對方錯誤給對方造成的影響:

“你今天的行為會影響你今後的成長。”

3.指出問題是如何發生的:

“今天有些同學向我反映,說你影響大家正常地聽課。”

說明理由時切記要簡單明了,忌囉嗦或過分掰細節。

第三,提出明確中肯的批評。

1.句子應以“我”字開頭,以表示批評發自於你個人,而非某些不能公開的來源。如:

“我看到了你在課桌下做……這不僅違反了課堂紀律而且也是違反校規的。”

“我對你今天的做法很不滿意,我覺得你太……”

“我感到很痛心,因為你……”

2.批評對方時越簡短越好,而且要先說出,說完後可談談此項錯誤的後果。如果後果在前一進階中已有所涉及,則這裏可以再說得更詳細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