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體態語的配合。如果師生眼神接觸大少,學生會對你的批評不以為然,甚至加以排斥;眼神接觸太厲害,像“瞪”對方,又會使對方感到受到侵犯,產生對立情緒。
第四,請對方提出解釋。
這一步是用來說明對方接受你的批評,方法是積極地詢問。
詢問的結果之一是對方接受了你的批評,但此時還可能說出一些出乎你意料的事實來,使你的批評能修正到更準確的程度,也使對方更容易接受。
詢問的另外一種結果是發現對方確實對你的期望或要求不甚明了,這時你必須向對方作補充說明,並確定一個對方能接受的標準。
當然,還有一種結果就是對方解釋後,你發現這次批評並不正確,那麼,你就應修正或撤銷批評,不可為了麵子而繼續批評下去,造成侵犯學生的行為。
第五,請對方建議如何加以改進。
到這一步時,你主要應鼓勵對方說出自己的改進意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此時的口語策略大致有:
1.鼓勵型
“你有什麼改進的構想?”
2.建議型
“這樣做你覺得如何?”
3.幫扶型
“老師如果這樣幫助你改進,對你是否真有幫助?”
必須指出的是,此時學生說不定真的會對教師提出一些要求,希望教師也作適當改變。對此,教師必須有思想準備,但不應糾纏於此,重點還要轉向學生的行為。
第六,總結對方承諾的行動。
這是最後的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一般的批評者針對“不該有”的行為往往說得很多,對“該怎樣做”卻表達得很模糊。所以,此時的做法應是:
1.重複檢討上一步進階中對方自己提出的改進建議,同時確定它們的可行性。
2.再次明確彼此應盡的義務。
3.結束話題前,附帶向對方說明,以後老師將會繼續認真觀察對方的改進努力。以使對方覺得更加鄭重其事。
六步進階法的優點在於把批評的基點建立在對未來的改進、而不是追究過去的錯誤。因此,要盡量減輕批評帶給學生的反感,最大限度地發揮批評的正麵效用,還要不忽略批評者與被批評者雙方的權利和責任。一句話:是批評,絕不是責備。
建立危機管理機製
班主任工作不僅任務重,頭緒多,而且責任重大,再加上班主任本身一般不是專職的,所以,單純依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來應付是力不從心的。而且,既然是偶發事件,就是突如其來的,需要在第一時間就要做出反應,否則就會失去處理的最佳時機,甚至有可能小事演變成大事,直至釀成嚴重後果。因此,班主任們在平時一定要建立突發事件的預防機製、快速反應機製和相應的危機管理機製,以免事件發生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臨近放寒假了,高一(3)班的同學和其他班級的同學一樣,都在緊張地進行複習,迎接期末考試。班主任李老師心想,憑借平時各方麵的表現,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年底評獎時得個先進班集體稱號應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可就在第二天,班上出事了,好在處理得比較及時,否則不但他的期望成了泡影,而且後果也不堪設想。原來,班上一位同學和(4)班的一位同學因為玩笑開過了頭產生衝突,“受氣”的同學不甘示弱,聲稱要為自己挽回麵子,並準備教訓對方一下。
由於班主任平時就依托班級管理機製,建立以班委為核心、以值日班長——寢室長為主線、人人都是監督員的班情報告製度,所以同學們都有比較強的警惕性。當這位同學的言談和情緒被反映到值日班長那裏以後,很快就上報到班主任李老師那裏。李老師立即遙控班委穩住這位同學,並與對方班主任聯係,且很快趕到學校。經過一番疏導,雙方才平靜下來,握手言和。
事後,該同學還坦白,如果對方不表示道歉,他還在兜裏準備了一把水果刀,說要讓他吸取血的教訓。如果處理不及時,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可見,處理好偶發事件,反應速度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而恰恰在這一點上,班主任是難以做到的,因為班主任一般都不可能在“案發現場”,所以也就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決策。因此,要建立一套快速反應機製,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君子“善假於物”也,班主任作為決策中心,需要建立一套這樣的機製,使得自己不在現場、不在班級、不在學校時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偶發事件的相關信息,為後續的處理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