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不知深淺,切勿下水。”我卻又認為:教書育人是非“下水”不可的,因此,想方設法去知“深淺”,又何嚐不是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邁出的第一步呢!
學會“冷處理”
班主任在處理學生中發生的問題,特別是在處理偶發事件時,經常運用的兩種方法是熱處理和冷處理。熱處理一般用於問題性質明顯,曲直分明,或不立即解決會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熱處理盡管其特點是趁熱打鐵、當機立斷,但絕不意味著頭腦發熱,不假思索,妄下結論,本文對此不想多用筆墨,而想著重對冷處理作一番辯證思考,供班主任們參考。
冷處理是指在偶發事件麵前要冷靜思考,分析問題的性質,弄清症結,慎重處理。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舉個典型的例子: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戰剛剛結束,曹軍在清理戰果時,發現袁紹與曹營中一些人暗中來往的書信,其中多是吹捧袁紹或直接表示要投降袁紹的。曹操非常生氣,其親信也鼓動曹操說:“應該把這些吃裏爬外的人抓起來。”此時,曹操卻微微一笑說:“把這些信統統燒掉。”在場的人都問:“不查了?”曹操說:“是的,請你們想一想,當時袁紹的力量那麼強大,連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況他們!”在場的人都稱讚曹操的度量大,能容人。特別是那些給袁紹寫信的人,也都願意在他的麾下效力。
曹操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遇到嚴重的問題時,頭腦冷靜,審時度勢,權衡利弊,作出恰當的處理,應該說這是一則冷處理的典型範例。
我們有些班主任常常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對本該冷處理的問題,卻憑一時頭腦發熱,失去情緒的自控能力,采用不到火候便下錘的方法,結果弄得事與願違,不好下台。如某班有兩個學生吵架,吵得不可開交,雙方情緒因受到刺激已處於極度憤怒當中,你卻來了個“趁熱打鐵”,企圖一下撲滅矛盾之火。這不僅不能奏效,卻如“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實踐證明,對於喜悅、憤怒等激憤心境,班主任還是采用冷處理好;但冷處理絕不是放任自流,掛起來不管。
(一)冷處理的關鍵是教育者的頭腦要冷靜
在問題嚴重、矛盾尖銳時,人們容易頭腦發熱,甚至不分青紅皂白,不問前因後果,妄下結論,草率處理,結果必然會激化矛盾。如某學生頂撞了老師,老師一怒之下打了學生一記耳光,學生則大罵老師:“你×××敢打我!”“打的就是你,你還敢打我不成!”由於老師的不冷靜,其後果不言而喻了。
(二)冷處理常用的是緩衝法
對一些難解決的問題或為了顧全大局,暫時將其掛起來,待時機成熟或適當時機再去解決,在哲學上叫做“鈍化矛盾”。
某班連續有丟東西的事發生,大家都懷疑是××幹的。這天小侯的手表忘在洗漱間,回去一找又沒了,當時和她一起的正是××。教室裏議論紛紛。××顯得很不自然。班主任也想趁熱打鐵,借此事“整”她一下,可是老師立即又冷靜下來,麵對同學“搜”的叫喊,說:“不一定是誰有意偷東西,很可能暫時給收起來了沒來得及交給小侯,如果真是小偷怎麼會還東西呢?”這位老師采用的是冷處理的辦法,而且運用了“不一定”、“很可能”等模糊語言緩衝了矛盾,不僅贏得了教育的主動權,而且也為“拿”手表的學生的行為選擇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三)暫時退卻也是行之有效的冷處理方法
有些偶發事件確實令班主任怒不可遏,既讓你激憤,又讓你惱火,怎麼辦?班主任必須有當怒不怒的自控力。
有一位班主任剛剛走進教室,隻見有的學生注視著黑板發笑,有的注視著老師,臉上流露著疑惑。這位班主任不由回頭看了一下黑板,隻見上麵畫著一個頭像,旁邊寫著對他不恭的話,他立即怒火中燒,剛要發作,理智卻使他改變了主意。他拿起板擦邊擦邊說:“畫得不錯,希望畫者利用自己的特長為班級服務。”同學們的目光立即轉向畫者。這位班主任卻開始講課了。課後,這位學生找他承認了錯誤,而班主任卻說:“你和我的人格都需要對方的尊重,你說對嗎?這次你已經作了自我批評,我表示歡迎,但你必須將功補過,今後我們班的黑板報就由你來負責,隻許幹好,不許幹壞!可以嗎?”對這個事件的冷處理效果非常好。如果當時這位班主任大發雷霆,也可能把學生鎮住,可師生關係將會怎麼樣呢?看來還是退讓一步天地寬啊!
(四)冷處理有時需要自找台階
當偶發事件使你猝不及防時。很可能處理不當會令你進退兩難,這時不妨自己先服軟,自找台階,借此把矛盾緩和一下,然後再仔細思考,尋找妥善解決的辦法。如前文那位遭學生頂撞的老師,如果能夠冷靜一點,如果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一下學生為什麼頂撞自己,就一定不至於發展到打學生的地步,並可以設法走出尷尬。這種方法就是自己先服軟,自找台階。“也許你說得有道理,讓我考慮一下再說。”我想,此時這位學生也肯定不會再說什麼。這是化幹戈為玉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