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智慧地處理問題(1)(3 / 3)

冷處理的方法還會有很多,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麵對偶發事件,真正能巧妙處理的老師,除了必須具有民主的教育觀念、寬容仁愛的胸懷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外,還必須具有特殊的智能素質,即“教育機智”。教育機智不僅是班主任工作中教育藝術的折射,更是其心理特征的綜合反映。觀察力、思維力和應變力是構成這種心理特征的三大要素。敏銳的觀察力是班主任必備的心理品質,當偶發事件發生後,要能夠透過事件的狀況,當時學生的舉止、目光、表情、態度,覺察到包括社會各種思潮在內的各種教育環境的影響,從而準確地、不失時機地把握教育的主動權。體現教育機智的觀察力,能夠把一般人不易注意到的具有教育價值的信息自覺地納入觀察範圍,形成觀察視野的廣闊性,即多維度地把自己的觀察綜合成一個感知體係,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思維能力是班主任決策和處理偶發事件的心理過程,是對觀察所獲信息進行綜合、比較、分析,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就不可能在偶發事件中迅速作出準確的判斷,就會造成頭腦發熱,就不可能揣摩出矛盾發展的方向和程度,不可能超前設想出針對問題性質的冷處理對策。

應變能力是以觀察能力為基礎的,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變通性、迂回性、果斷性和適度性。沒有應變能力,在處理偶發事件時就容易出現該熱的不熱,該冷的不冷,甚至優柔寡斷,坐失教育良機。

善於觀察,善於發現

偶發事件屬於學生發展中的問題,往往是班主任開展教育的契機。因此,善於發現問題不僅為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往往也是班主任開展德育研究的開始。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一個下午的午休期間,我照常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當天的作業。忽然,背後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憑著那份直覺,我知道肯定發生什麼事了。隨著“老師,老師,你快去看看!”那熟悉的聲音,我知道是我們班級出事了。當即我跟著那個學生走出辦公室,來到教學大樓的東側走廊。看到有一大幫人已圍在那兒了,那架勢就像是電影裏看到的幫派間的“火拚”場麵,遠遠的我也看到了我們班的一名男同學小盧也在其中。憑著與小盧一年下來的接觸以及作為班主任的那份敏感,當時我心裏已經有一些底了,隻是在想如何用最佳的方式方法來解決一些勢必解決的問題。

在我把這場未開始的“火拚”瓦解後,我先找到在場的幾位學生仔細了解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當然,小盧也肯定看到我找了好幾位同學去問話了。據那幾位學生反映:小盧是為了保護我們班的一位女同學(小穎)不受其他班同學的欺負而一個人單槍匹馬去找另一個班的學生進行“談判”的,隻是到後來雙方都互不相讓,才會有這場麵的發生。

但是,我知道事情並非這麼簡單。因為,我觀察小盧和小穎同學的行為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我也發現了他們之間那種微妙的氣氛——現在看來是屬於青春期的萌動。這種觀察源於:一天放學後,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無意間看到肩並肩走在一起的他們倆,這時,已放學一個多小時了,他們怎麼還沒有回家而在路上走呢?在還未確定是否屬於青少年的相互懵懂的好感的情況下,我隻是走上前去說:“你們倆怎麼現在還沒回家?”小盧說:“我想買一本參考書,不知該買哪本,就叫小穎幫我去看一下。”站在一旁的小穎卻一句話都不說,但是,從他倆局促不安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肯定有事瞞我。

作為班主任的我,聯係種種跡象以及這件事的發生,是該執行自己的職能——指導(幫助)的時候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不願意別人知道,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自尊。對於小盧這個個性很強的男生來說,惟有采取合適的方法與他溝通,否則的話勢必會適得其反。

於是,在掌握了所有的動向後,我心平氣和地把小盧叫到了一間空的會議室。在那裏,沒有老師和學生之分,有的是朋友間的和諧;沒有責備和鄙視,有的是關愛和尊重。

記得我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現在我不是你的班主任,你可以當我是你的姐姐或朋友。第二句話是:今天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心裏話,走出這扇門我就當沒聽過,但是,必須是發自你內心的。那時我的態度是極其嚴肅而認真的。在沉靜或是猶豫了片刻之後,小盧終於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毫無保留地講給了我聽,在這期間,我隻是靜靜地聆聽著,並不時用自己真誠的目光鼓勵著這個早熟的“男子漢”。

聽完了他的內心獨白後,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時代,同樣也曾有過這麼一段朦朧期,麵對當年班主任威嚴的神情,我不禁仍有點心有餘悸。如今,我已成了站在高高講台上的老師。按理來說,對小盧我應該進行嚴厲的教育——責怪他不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但轉念一想,這樣做隻會把他推向與我對立的一麵,更免不了發生正麵衝突,對解決問題能起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