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這樣想的:我想到施××隨口說我的問話是“廢話”,或許他不是故意的,是長期說話不注意分寸的自然流露;另外,他是在我詢問他“是否想到老師這兒來背課文”的時候說的這句話,或許是因為他對背出課文充滿了自信,是得意忘形所致。
正是有了這樣的估計(設想、假說),老師才不著急發作。如果他認定(作出結論)施××這個學生是“成心搗亂,向老師挑釁”,那他下一步別無選擇,隻有批評。發脾氣不過是情感強烈的一種批評方式而已。
我們知道,人都是先做了結論才會發脾氣的。在沒有得出結論之前,人們總是傾向於探究,而不是發作。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遇事不忙做結論,換位思考一下,估計幾種可能,就不容易發脾氣了。
可見,良好的心態,良好的涵養,是以正確的思維方式為前提的。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就不會有“好脾氣”。
作為班主任,當學生對你出言不遜時,請記住:想得開,心態才能平和。
師生發生衝突,如何處理
——把責任百分之百的攬過來
有位剛當班主任不久的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
我最近很倒黴,因為我被家長投訴了。起因是我批評了一個學生,那個學生態度和行為都非常惡劣,他欺負同學,破壞課堂紀律,還拚命狡辯不肯承認,並當麵跟我頂撞,我實在忍無可忍,罵了他混蛋,並且讓他在辦公室裏站了一個上午。後來我就接到電話,讓我到校長辦公室去一趟。在校長辦公室裏,我發現那個學生的父親生氣地坐在那裏。校長嚴厲地批評了我,並且要求我向家長賠禮道歉。我雖然給校長麵子,向家長認了錯,但是心裏卻很鬱悶。孩子沒教育好,家長也有一部分責任,為什麼要我賠禮道歉?我心裏很委屈,實在想不通。
這位班主任的思想,讓人不敢苟同。
師生關係出現問題,教師要有承擔百分之一百責任的勇氣,即使對方先有錯,即使主要是對方的錯。但有勇氣承認,首先這是一種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有一位剛參加工作的老師,自身條件非常好,教生物,而且計算機和英語都很棒,普通話講得也好聽,長相也不錯,所有的人都覺得眼前一亮。
可是六七年過去了,她的計算機和英語水平依舊不錯,生物課卻上得一塌糊塗。她對學生很凶,學生都很怕她。除此之外,她沒有任何長進。
她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抱怨。跟她在一起,隻要談到學校的事情,就會聽到她的抱怨。抱怨學校的待遇不好,抱怨學生素質低,抱怨學校規章製度有漏洞,抱怨教材編得水平差,抱怨班主任不配合,抱怨家長不懂教育,抱怨領導亂彈琴……所有能抱怨的幾乎都被她抱怨光了。
碰到什麼問題了,去跟她商量,她總是一副振振有詞的樣子,她以舉出各種理由來證明她是沒有錯誤的。她的思路清楚,言詞確鑿,別人很難駁倒她,隻能在心裏歎氣,一顆好苗子,就這樣被她自己糟蹋了。
案例中的老師這麼多年來不長進其實是可以預料到的。一個人,如果碰到問題總是首先尋找別人的原因,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問題,那麼,就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也就根本不可能想方設法去改進。今天犯這個錯誤,明天還是會犯這個錯誤,水平永遠不會提高,也不可能提高。
學生的行為出現問題,家長有沒有責任?當然有!現在學生的很多問題都是由於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但是抱怨家長有沒有益處?沒有!教師的職業就是教育,就是吃這行飯的,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有一點專業精神,否則,自己教育不好學生,反而怪這怪那,就不應該了。
當我們有了承擔所有責任的意識,我們才可能深刻地反思自己;也隻有對自己進行深刻的解剖和反思,我們才可能在犯了一次錯誤之後,不再犯相同的錯誤。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不斷地發展完善,越來越接近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
所以,一旦發生師生衝突,班主任,請先把責任都攬過來。
經典教育語錄
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
做老師的隻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盧梭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