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有一個小男孩,長相乖巧,聰明伶俐,很討人喜歡,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無論幹什麼都磨磨蹭蹭,原本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情,他卻一天也做不完,浪費時間的現象非常嚴重。為了幫助他改掉這個壞毛病,我是絞盡腦汁、費盡口舌,仍收效甚微。怎麼辦呢?孩子的父親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早日幫他改正缺點,我們進行了“約法三章”,每天我會通過郵箱把他今天在校的珍惜時間情況發給他的爸爸,他爸爸把他在家裏的珍惜時間情況再發給我,我們都忘不了給予他幾句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我們及時的表揚與肯定,促使他在各方麵突飛猛進,不斷進步。由於我與他家長及時的溝通,在家庭與學校間形成了及時的信息反饋,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他原有的一些不良習慣正一點點地在轉變,現在他能做到抓緊時間努力學習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個學期他還被大家選為生活委員,進步的決心更大了。魏書生說過:“不能奢望在學生的心田裏撒幾粒種子,淌幾滴汗水,就能收獲豐碩的自我教育的果實。隻有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地堅持下去,學生自我教育的步子才會越走越堅實。”是的,我深深地懂得莫問收獲且看耕耘的道理,我會繼續與他的家長緊密溝通與配合,共同教育好他。
家長、老師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共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家長和老師的良好溝通,將對孩子的教育產生深遠的意義和明顯的效果。然而,目前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意識不強、溝通技能低下、溝通渠道不暢通等問題正變得非常突出和普遍。這不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也直接導致了家長與班主任關係的惡化,甚至導致尖銳的衝突,因此,增強溝通意識,暢通家校溝通渠道,成為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學校與家庭之間可以通過媒介和人際交流來傳遞信息,如家校報、便條、家校手冊等,通過媒介來傳遞信息,盡管是單向的交流方式,但可通告家長學校的計劃和日常活動。人際交流是家校之間的雙向交流,如家訪、家長會、電話訪談等,這種方式有利於家長對老師發出的信息作出反應,並將他們所了解的情況、關心的問題和心中的所想反饋給學校,這些都是傳統的家校溝通方法。隨著現代電信技術的發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家校之間的交流發生了許多變化。案例中的班主任根據家長的具體情況,在實踐中探索出更為實用有效的方法,采用郵箱、網上交談、手機短信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做到了方便、及時、準確。不僅受到了家長的歡迎,而且運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借鑒。
學生家長提出“不合理”要求怎麼辦
——直接說“不”不是好的方式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臨近期末,有個家長來到學校。看樣子很不高興,一看到班主任,二話不說,劈頭就問:“劉老師,為什麼這次評先進沒有我家小林的份?她雖然成績不是特別優秀,但也還不錯;雖然不是班幹部,但對班級還是很關心的;雖然有時候有些淘氣,但大部分時候還是很乖的。你說是不是啊?”班主任被問了個措手不及,後來才慢慢弄明白,家長是對評先進問題有意見。班主任隻好跟他講:“這個先進,是我們學生自己民主選出來的,不是老師內定的。”沒想到那位家長馬上就反駁說:“可是,××各方麵跟我們家小林是差不多的。為什麼他就能選上呢?我女兒昨晚一直哭,晚飯都不肯吃。今天還不願到學校來呢,你說怎麼辦呢?”
“××能被選上是因為他的美術特別好,所以大家都推舉他為特長生。”家長的臉色還是不好看,說:“小林也有音樂特長,同學們評的會不會有點不公平啊?”班主任又繼續跟他講:“同學們的評選不會不公平的。小林確實非常聰明,但由於各方麵條件比較優越,在家裏你們又特別喜歡她,所以在學校裏不喜歡聽批評的話,經不住挫折的打擊,有些方麵還不成熟,所以沒有被選上是正常的。”家長軟話硬話不停地說,老師有些不耐煩了,幹脆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聽了這話,家長才心有不甘地回去了。
個別家長往往憑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向班主任提出給孩子特別關照的要求,由於他們地位的特殊性,一旦讓他們提出要求,班主任則會處於被動。上麵案例中,家長向班主任直接拋出了一個難題,班主任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不僅直接拒絕,而且態度不耐煩,語言一針見血,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由於我們的社會始終對校園裏的學生予以關注,所以各級各類學校每年都要評選出若幹“優秀”、“先進”、“三好”學生,予以表彰獎勵,一些地區對獲得省、市級優秀還給予高考加分等各種各樣的優惠。這些稱號逐漸與孩子的前途掛上了鉤,所以有些家長對於這些名譽非常在乎。班上一旦出現評優情況,家長們就會格外關注。上麵案例中,家長就是認為班上評優不公平,而找班主任理論。對於家長的這些心態,老師如果處理不好,表現出不理解、不耐煩的情緒,會傷害家長的感情,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