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處理好與學生家長的關係(2)(3 / 3)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當楷模。教師應守住道德底線,不收受學生的禮物。因為教師麵對的是需要對其品行進行塑造的“花朵”,如果這些“花朵”從小就缺少好土壤的滋養,從小就受到不良風氣的“侵蝕”,那後果將是可怕的!有一學生,其家長從事餐飲業,這位學生因為多次目睹一些單位“管事人員”要求他父母“虛開發票”的行為,所以對“腐敗行為隻是社會支流”的觀點怎麼也無法認同,任老師怎樣解釋,都難以消除他心中的“烙印”,可見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教師收受了家長或學生所送的禮品,形象必然受損,學生對我們的信任度必然降低,繼而就會影響教育效果。古今中外名垂青史的教育家,無不具有高尚的品德。世風不純,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隨波逐流。教師固然清貧,但一定要從自我做起,抵製歪風,絕不能帶頭擊碎道德底線。

其次,要牢記拒絕從第一次開始。

一所重點學校的吳老師說:“教師收禮是作繭自縛。當一位家長送你禮時,如果你沒有拒絕,從那一刻起,你就無法言行一致地倡導平等和公正了。你的良知和正義不允許你對那位家長的孩子特別關照,但你在批改作業時、上課提問時、安排座位時……那份禮物總會在你腦子裏冒出來,你的工作就不那麼從容和自由了——你由一個受人尊敬的教師淪落成了禮品的奴隸。也許有教師說:‘我可以做到邊收禮邊平等。’我不信有這種人,即使有,那他收人‘香火’,卻沒有替人‘消災’,不也同樣要接受良心的拷問嗎?”

如果第一次沒有拒絕,自然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學生之間也有交流,在他們頭腦中自然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我們的老師對某某這麼好,就是因為收受了他家長的禮物。教師要時刻記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左右和影響著學生。不要破壞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當然,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應該發揮效能。

杜絕家長請客送禮,僅僅依靠教師的自覺是不行的。要從根本上刹住此風,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是關鍵。相關部門必須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在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的同時,靠製度斬斷教師索要錢物的黑手,還校園一個純淨的天空。有位校長曾說過這樣讓人深思的話:“不接受家長宴請,不收受家長禮物,不利用家長辦事,學校把它看作是關係到每個家庭切實利益,關係到教師形象,關係到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什麼時候請客送禮之風在校園銷聲匿跡了,什麼時候我們的校園就開始純淨了。”

有人認為:“現今校園裏的確有了滋生腐敗的溫床,可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對學生給老師送禮一概予以否定。我認為下麵幾種禮品老師可以收取。一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或體現純潔感情,有紀念意義同時價格又不昂貴的禮品。這樣的禮品,不是為了拉攏、收買老師,想在老師那裏得到不正當的好處,對此,老師不僅要收,而且還要精心珍藏。二是學生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收入後送的禮品。三是為了酬謝老師的栽培,學生自己動手做的禮品。所謂‘千裏送鴻毛,禮輕情意重’,這樣的禮物能不收嗎?總之,不是為了走歪門邪道,而是為了表達師生真摯感情的禮品,老師應該收取。而那種為了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目的而送的禮品,則堅決不能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國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教師的待遇也在逐步改善。雖然我們不必再像古人那樣“安貧樂道”,但是不要忘記,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是無愧於祖國的人民教師。

經典教育語錄

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蘇霍姆林斯基

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幹可立待者,以其不納故也。

——張載

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

——斯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