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學生應站在什麼角度
——請蹲下來看學生
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在一次野餐活動中,我發現郊區有許多野菜可供食用,據記載,野菜(如薺菜、馬蘭)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我把這一情況告訴了302班學生,學生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以“開發研究周邊野菜”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開始了。班主任李老師是這一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他把全班學生分成八個行動小組,利用一個月時間,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周的星期一下午,各小組同學正在收集組內成員采集的野菜,準備送學校檢驗。第六組的組長告訴李老師,他們組的張明同學(以下簡稱生)哭了。
師:你為什麼哭?
生:我沒有采集到野菜,同學們說我一顆星也不能得。
師:你沒有去采集,沒有完成任務,是不能得星的呀。
生:我也去采集了,昨天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原來是因為我不知道薺菜長什麼樣的。
師:噢,原來如此,現在你知道了嗎?
生(高興地):我看了同學們帶來的薺菜和馬蘭,已經知道了。
師:那你今天能找到野菜嗎?
生:能!放學後,我讓爸爸開車送我去,保證能找到。
師:那行!老師給你說情去,讓你們組先等一下,等明天你的薺菜采來了,再一起送學校檢驗。
生(笑):太好了!謝謝老師。
星期二早上,李老師剛進教室。小組長就跑來說,張明又沒挖到野菜。李老師看見張明正趴在桌上哭。
師:張明,昨天沒有去挖野菜嗎?
生(委屈地):去了,昨天,我和爸爸在郊區找到了薺菜,隻不過出發時太匆忙,忘帶工具了,用手一挖,全碎了。我和爸爸又去附近小店裏買了剪刀,繼續找,可一會兒天就黑了,看不清楚,結果一棵也沒有挖到。
師:是這樣啊!老師相信你如果帶工具的話,今天一定能帶野菜來,現在是不是很後悔?
生:是的,假如在出發前仔細檢查一下是否帶工具,就一定能采到野菜。
師:是啊,做事之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就憑你懂得了這一道理,就可以得到一顆星,要得到三顆星也不難,還有一天時間。
生(破涕為笑):我知道了,我已經準備好工具了。
星期三一早,李老師剛進學校大門,就看見張明同學拎著兩隻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站在校門口。
生:老師,我采的薺菜和馬蘭!你看!
師:祝賀你!你辛苦了!
生:沒關係,(又遞給老師一本日記本)老師,這是我昨天寫的日記。(說完他開心地笑了)
李老師連忙打開日記本看了起來,日記裏張明不僅記錄了這三天的經曆,還詳細寫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最後用整整大半頁紙,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謝謝你,老師!沒有你的寬容和等待,我肯定會放棄挖野菜的;謝謝你,老師!沒有你的提醒和激勵,我根本無法品嚐到挖到野菜後的喜悅。老師,是你讓我明白了,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看到這裏,李老師一陣感動,拿起筆寫下了:“孩子,請記住,挖野菜過程中的種種體驗比挖到野菜更重要,更有意義!”李老師邊說著邊把兩顆星送到了張明同學的手中,從張明燦爛的笑容中,李老師仿佛看到了他跳動著的金子般的心。
以上案例中,如果李老師高高在上,沒有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詢問具體情況,隻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那麼,一個充滿熱情的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而李老師卻能在學生沮喪時,幫他找回信心;在學生失望時,幫他總結教訓;在學生開心時,引導他體驗成功。李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蹲下來與學生交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沒有過分注重結果,而是注重了學生活動過程中的成長。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像李老師那樣關注過程中的收獲,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呢?
首先,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
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集中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學生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中,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正常的,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判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給學生提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不要簡單地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或分數並與他人比較,而要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
其次,要關注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素質和個性,都有自己的愛好、特長和不足,學生的差異不僅指學習成績的差異,還包括生理特點、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多方麵的差異。這使得每個學生發展的速度和軌跡不同,發展的目標也有所不同。關注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為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適合其發展的有針對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