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科學評價有技巧(1)(2 / 3)

再次,要體現評價的過程性。

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即通過對學生發展過程的關注和引導,在一定的目標指引下通過評價改進教學,不斷促進學生發展。老師要收集反映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數據和資料,並保存表明學生發展軌跡的資料。根據資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指出學生發展變化中的優勢和不足,提出具體可行的合理化建議,充分發揮評價過程對學生的幫助和促進作用。

總之,要真正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實現評價的發展性功能,要求教育者蹲下身來,與學生“平起平坐”、“同甘共苦”。隻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具體情形,才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提出具體的建議,並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

為什麼有時表揚會適得其反

——別讓表揚成為教育的點綴

有一位學生,在班主任眼裏印象不佳,既調皮搗蛋又不愛學習,打架、曠課、遲到卻是常事。班主任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決定對他多加表揚和鼓勵。有一次作文課,班主任發現這位學生的作文寫得很長,批改作文時就對他大加讚賞說:“你長大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作家!”令老師失望的是,學生拿到作文並沒有顯得很高興,甚至還有些反感。原來學生的那篇作文,上麵全是錯別字的紅圈,語言也顛三倒四。很顯然,學生對自己的寫作水平還是有自知之明,老師的表揚對他沒有什麼觸動。

諸如此類的表揚有好幾次,這位學生依然我行我素,沒有轉變的跡象。這位班主任無奈地歎息道:“表揚對後進生轉化根本沒用。”

表揚學生,難道不對嗎?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案例,希望班主任能從中找到答案:

一次語文課,我請一位後進生背誦賀知章的詩歌《詠柳》,很簡單的四句詩,他還是背錯了,將“萬條垂下綠絲絛”背成“萬柳垂下綠絲絛”,馬上有學生指出來。我正想責備他,突然靈機一動,就將錯就錯地說:“妙,改得好!”看著一臉茫然的他,我問道:“告訴老師,你怎麼想?”他老實說:“我明明背誦錯了,老師為什麼說我改得好。”我笑了:“你很誠實,那你想想,老師為什麼表揚你?”他不做聲,於是我讓全班討論:“這樣改到底好在哪裏?”一番討論過後,我還是請那位學生來發言,他激動地說:“我明白了,‘萬條’隻是‘幾棵柳樹’,‘萬柳’則是‘千萬棵柳樹’,更能顯示春天的勃勃生機。”我正要給予肯定,他又接著說:“老師,都怪我平時不努力,不知道理解記憶。”他居然能自覺認識到錯誤,真是出乎意料,全班學生熱烈為他鼓掌,他也滿臉欣喜。從那以後,他逐漸有了進步。

案例給人的啟示是很大的。表揚作為一種正麵評價方式,一定要適當,而且必須真誠。缺乏真誠、誇大的表揚,盡管好聽,卻難以有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從表麵上看,表揚之所以失去了效力,是因為教師表揚的方式不當,或者沒有把握好表揚的時機或分寸。從根本上說,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還有所欠缺,從而對“表揚”的本質缺乏正確認識。

誠然,表揚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但表揚絕不單純是說好聽話,也並不是隻要說好聽話就能讓學生喜歡。表揚既要體現對“正確”的讚許,也要包含對“錯誤”的善意指正,這樣才能有益於學生的成長。

在評價學生時,請正確認識表揚,不要讓它成為教育的點綴。

如何讓每個學生的優點都能閃光

——從多角度評價學生

在一次校升旗儀式上,大隊輔導員讀了一封來自社區的表揚信:

3月12日,大雪普降甬城,給城市的交通、市民的出行帶來了許多不便。新河小區的一幢居民樓裏,過道的積雪已有一尺多深了,隻見幾個小朋友拿著掃帚、鏟正在清掃樓道。紅領巾在他們胸前飄揚。他們掃了一個多小時,鞋子濕了,襪子濕了,臉上滲出了汗珠。他們做了好事卻不留名,經過我們多方了解才知道是你們學校504班的小楊、小露和小雲(化名)同學,他們真不愧是新一代的小雷鋒啊……

大隊輔導員還沒讀完表揚信,這三個同學的臉早已紅到了耳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這三位同學都是504班的學生,當社區主任向班主任了解情況時,老師一下子愣住了,是那幾個“搗蛋大王”嗎?他們平時不是打架就是罵人,他們真的做了好事不留名?該不會搞錯了吧?……一連串的問題在老師的腦海裏打轉。後來經過了解,證實是小楊帶頭做的。

提起小楊這個孩子,很多老師、同學都會搖頭。可能是家庭的原因吧,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很複雜的環境中,久而久之就把社會上的一些壞習氣帶到了學校。他人際關係處不好,動不動就對同學拳腳相加。一學期下來,被他打過的同學已經不下5個了。為此,老師也采用了多種方法教育他,和他談心,找心理輔導老師協助,和家長聯係,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老師和同學們自然把他定位在了“壞孩子”的角色中。經過這件事,讓老師對小楊刮目相看。在校他也許稱不上是一個好學生,但在社區他卻是一個好公民。老師卻因為他在學校的不良表現,把他劃為“壞孩子”,而忽視了他身上的閃光點,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