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評價一個學生不應該局限於某個方麵,而應從多角度多方麵考慮,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能讓每個學生的優點都能閃光,那麼學校就會成為學生馳騁個性的樂園,教師就會成為學生傾訴衷腸的知心人。
總地來說,多角度的評價要求教師倡導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校做個好學生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以往,我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往往取決於他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麵的發展,這樣的評價是片麵的。因此,我們對學生在校的評價,關注的不應該隻是學業成績,還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身心健康、創新精神等基本素質。教師不應該僅僅通過學習成績這個終結性評價結果來衡量學生好壞,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平時的學習行為習慣這個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學習興趣等方麵的評價。比如,幫助引導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回答問題;課後自覺完成各項作業(書麵的、口頭的、實踐性的);遇到挫折不退縮,肯鑽研等等。
其實,類似案例中小楊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例如,小宋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裏是比較差的,但她卻有著一顆關心集體的心。教室的地麵髒了,她會默默地拿起掃帚把它清掃幹淨;學習園地的作品掉了,她會悄悄地用膠水把它粘好。記得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同學身體不舒服,吐了一地,其他同學直捏鼻子嚷嚷“好臭,好臭”,隻有個子小的她一聲不響拿來拖把清理起來,在她的帶動下,好幾個同學也拿來了拖把……小楠,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是她的二胡拉得很出色,是眾多學習二胡的同學中唯一能堅持下來並考到八級的,多麼不容易啊!所以,我們老師在期末寫評語的時候應該從孩子的各方麵來評價他們,不能隻看到他們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二)在家做個好孩子
一個孩子在校的表現也許不盡如人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在家裏不是個好孩子。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使他們養成了許多壞習慣。但是,小惠同學卻是媽媽的好幫手。做飯、掃地、洗衣服,她幾乎樣樣都行,連她的班主任小李老師也自歎不如。在和她的一次談話中,李老師知道,原來她爸爸媽媽的工作十分繁忙,平時無暇顧及她。慢慢地,她學會了自理,而且能幫父母承擔一些簡單的家務事。難怪,每次提起小惠,班上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會豎起大拇指,把她作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樣。
要評價孩子在家的表現,家長是很關鍵的因素。我們首先要改變家長的觀念,通過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孩子在校的表現,平時在家、在社區的表現同樣重要。要改變家長以往“隻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家務事父母一肩挑”的思想,加強他們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愛心、孝心和社會公德心的培養。提倡孩子孝敬長輩,注重親情培養,強調生活自理,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克服驕橫、自私、懶惰的壞毛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有責任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會體諒父母。
(三)在社區做個好公民
老師、家長往往過多地關注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忽視了他們作為社會的小公民在社會上的表現,其實這一點很重要。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社區成了越來越多的公民的活動場所,對青少年來說,社會更是一個在校外施展自己才華的大舞台。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教師要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幫助學生規範自己的言行,全方位檢查自己的行為,消除在校、在家、在社區表現不一致的“多重人格”傾向,促進他們全麵發展。
為了能客觀、準確、真實地評價學生,教師必須發揮連接學校與社區的橋梁作用,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如文化長廊、黑板報、圖書室、健身園地、宣傳標語等,讓學生了解社區的人文環境,融入社區生活,並積極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去。比如,承包一塊社區“責任田”,開展愛綠護綠活動;進行環保宣傳,清除白色垃圾等。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實踐平台,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麵優化。
如何讓評語更吸引人
——給評語換張臉孔
評語是教學評價的一部分,它作為對學生分數評價的再評價,比單純的分數更能說明問題,因此也更被學生和家長看重。它不僅是對客觀分數的一種解釋,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期望水平和要求的總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