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靈活多元的教學體係(4)(3 / 3)

教育委員會對學區選民負責,其工作的透明度很高。在召開有關決策會議時,都必須對外公開,至少提前48小時公布會議議程。通常務學區委員會都會將會議程提前公布在學區的網站上,方便學區居民和學生家長查詢和了解會議內容。學區委員會的例會(School Board Meeting)通常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由委員們與教育局(委)行政主管們討論有關事宜,會議不對外。第二部分內容對公眾開放,是按照前麵公布的會議議程進行。會議通常是在專門會議大廳中進行,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旁聽,甚至可以申請發言,有時旁聽會議的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有幾百人。會議的時間通常是安排在晚間七點左右開始,主要是方便公眾參加。有的學區會議還在社區電視台轉播,居民可以在家中就了解到學區教育教學狀況和最新通過的一些法案或決議。

美國的學區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學區內所有的事都是由學區委員會決定的,不受上級部門影響,幹涉。州教育部也無權任免學區教育委員,隻有學區選民有決定權。但州教育部有權依法對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教育法規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督察。學區委員會可以根據自己學區的實際情況製定學區的教育教學政策法規。譬如教師工資標準,人事聘用,教育經費的使用和分配,學校開學放假,上課放學時間安排,甚至是學生轉學等都由學區委員會批準和決定。但主要的工作是做財政預算和審核下屬教育行政部門的財政支出是否符合預算,並有義務向選民公開和解釋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委員會的決定必須由集體通過,任何個人都沒有決定權。

美國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樣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政治理念。學區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做決策,並不參與學區的日常教育教學事務的管理。教育委員會下設總監(super intendent of School),負責管理學校具體事物,總監相當於我國的市區教育局長或主任。同時,教育總監下麵一般還有4位的助理(Assistant Super intendent),通常分別負責常務、人事、財務、評價工作。他們都由學區委員會聘用,若工作不力,可能隨時被撤換。平時學區的教育教學一切具體事物都由他們負責和操作。比如學區的校長,副校長、教師和員工的聘用都由主管人事的總監助理負責。由他考察推薦校長人選,然後報給學區委員會,由委員會最後審批和任命。另外,教師工會代表會列席教育委員會的會議,監督教育委員會的工作,而學區教師的聘任又要經學區教育委員會通過。

美國中小學的高質量教育

美國強調中小學高質量教育,其主要內容和特點如下:

1.教育觀念方麵:十分強調個性化和協作精神的結合,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2.教學內容方麵:教材形式多樣化,固定課本與教師補充材料結合使用;教學安排多元化,學科性係統性內容與專題性綜合性內容並存;教學內容廣泛化,大幅度精簡傳統、陳舊的知識內容的同時,大量廣泛增加新興的、現代的知識內容。

3.教學要求方麵: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又一個明顯特點是教學要求的多層次。即使是必修的數學課的代數,也有高、中、低幾種不同要求的教材供學生選擇,然後分班教學。同時,不管是哪種要求的教材,在相同知識的總體要求上大都不高於中國的通用教材,特別在理論深度、邏輯的嚴密性和習慣的技巧性上,更是大大地放低了要求,降低了難度。因此,即使是學習高要求教材的學生,也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發揮自己在體育、藝術、科學等方麵的愛好。

4.教學方法方麵:教學形式從教師全班性的教和學生個體性的學,變為小組化的集體性教學。一般中小學的教學形式,不是實行全班性教學。他們的座位基本上是四人一組,集群教學。教師既可全班講,又可按小組進行教學指導。

教學手段從粉筆、黑板、筆記本、變為投影、電腦、計算器及各類教具、學具、實物的綜合使用。所有教室,都配有投影儀;學校配有電腦房;中學都配有50~100台能顯示函數圖像的計算器,讓學生在數學課上輪流使用。

教學方式從單純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變為同時強調實際應用和在實地進行教學,在應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問題解決”已成為美國教學的基本要求。

小學和初中的教學十分活潑,教師著眼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設計了不少活動和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的課外作業量不大,教師主要在課內當麵進行矯正。而初中以上學生的作業,往往已不僅是一般的習題,而是學習報告,如調查報告、心得報告、課題報告等。

由於上述幾方麵的特點,美國學生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學習知識麵寬,興趣廣泛,熟悉電腦,注意協作,重視聯係實際,不願意學習不大有用的東西。因而,美國學生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適應能力和務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