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1)(3 / 3)

如University Park Elementary School的一間教室,布置得像一個小小海洋館,輪船、鯊魚、珊瑚等眾多模型擺放在教室中,令人歎為觀止。原來,這個階段學生們的學習專題是“海洋世界”。另一間教室的牆上貼滿了各種圖畫,有蔬菜、動物、家具等,每幅畫中都用英語和西班牙語標出名稱,牆上還有西班牙語語音音標的圖表。這是個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班,專為母語是西班牙語的學生們學習英語而設的,教室中的裝飾就是學生學習語言所需的情景。我們看到小孩子們三五個圍在一起,快樂地交流著。

在高中,一般是分專業上課,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走班”:老師固定教室,流動的是學生。學校的建築一般分為社會科學樓,自然科學樓等。在專業教室,四周牆壁和天花板上張貼的都是和某科目有關的資料、圖片。如曆史、地理學科專用教室,貼的就是地圖、曆史事件、研究專題、最新發現等;在學語言的教室,張貼著寫作知識、經典語錄、名人演講等。

此外,教室內多配置了壁櫥,供學生存放學習、生活用品。教室內有圖書角、動物角、玩具角、衛生角、植物角、電腦角等。圖書角擺滿了各種工具書以及各類科學常識書籍,供學生們隨時查閱。

教室桌椅擺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朝一個方向擺成半圓狀;有的擺成幾個小圈;有的分成若幹個大組,相對而坐;有的甚至一組朝前,一組朝右,一組朝左,五花八門。這與教師的教學組織有關,每間教室的桌椅都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來擺放的。在美國課堂中,最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

教室布置、桌椅擺放,在有些人眼裏也許隻是一些細節問題。但恰恰這些細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緒。但願我們的每間教室都能成為學生熱愛的學習場所。

美國中小學的這種“教室文化”與中國的擺放布置井然有序、整齊劃一相比似乎不可思議。但實際上這種文化反映的是對學生個性創造的尊重和鼓勵,對學生個人愛好的保護和促進,正是這種“教室文化”的潛移默化,逐漸培養學生的鮮明個性和富有創新的精神。

小班教學的改革者

美國的中小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班級較小,小學三年級以前每班隻有20人,中學一般也不超過30人,這就讓教師能更多的關注到每個學生,有利於班級管理。美國很多學校,“小班化”特點非常明顯。“小班化”教育為美國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師生活動的餘地大了,學生得到教師的關注和有針對性輔導的機會增多了,學生的個性有可能發揮得更充分。

小班化教學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靈活多元的教學體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貼近生活的課程設置,要求嚴格的教師管理等。

一、什麼是小班化教學

關於小班化,教育界現在為止也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從教學組織的形式看,是指一個教學班學生數量的較少。

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實踐中,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視野關注的覆蓋範圍一般有多大?國內外一項“視野與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過25名學生。一個班級的學生超過25人,教師就會顧此失彼,超過越多,顧不到的學生也越多。

查閱國內外資料,小班化教學是歐美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部分州開展了縮小班級規模的實驗。目前美國中學的平均班級規模是25個學生。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又提出美國中小學班級規模應縮小到18人。目前德國班級規模與美國相似,全國平均為25個學生。英國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從小班化教學的內涵看,其最本質的特征是教學麵向學生個體,而不是麵向全班;教學組織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均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組織開展。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小班化教學是在學生數量控製在30人以下的教學單位中麵向學生個體,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小班化教學活動會發生如下變化:

1.教學活動在時間、空間上會得到重組。

2.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教師與學生)的活動密度、強度、效度等以及師生間互動關係會得到增強和增加。

3.教學的內容、方式、技術、評價會發生全新變化,並促進或推動教育理念的進步。小班化教學:應該建立在素質教育高標準、高要求的教育質量觀和現代辦學效益觀基礎上,並在這樣理念和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運用了充分發揮“小班”本質特征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技術、手段和評價的一種教學形態。

二、小班化教學提出的背景